Article

74年歷史、位於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因新界東北發展面臨收地拆遷,志記養活負責人王鴻權一家十口,也見證著香港鎅木行業的興衰。

位於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已有74年歷史。
位於古洞馬草壟的志記鎅木廠已有74年歷史。

面積逾萬呎的志記鎅木廠,並非首次面對拆遷。1948年,王鴻權的爸爸頂讓了一間小型鎅木廠,由於戰後政府將灣仔一帶的木廠,從鵝頸橋一帶遷移至新填海區位置,當時志記的廠房租借位於北角近渣華道琴行街海傍位置經營。至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 5萬多名災民無家可歸,促使政府興建徒置區及廉租屋,北角邨於當時建成,志記遂遷移至柴灣。

王鴻權指,當時木廠搬到童軍山山腳位置,後來因政府發展地皮,遷到常安街。經營20年後, 80年代遇上地鐵發展需搬遷,王家獲政府提供恩恤金,再將廠房搬到馬草壟現址,一落戶便是40年。

志記鎅木廠曾四度搬遷,見證香港的發展。
志記鎅木廠曾四度搬遷,見證香港的發展。

王家八名子女,王鴻權排行第五,家中男丁大多繼承父業。80年代,香港木廠主要處理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等地熱帶雨林的原木,時逢難民湧港,香港人口由40年代的50多萬暴增至數百萬,建屋需求帶動鎅木業發展,全港共4萬多人從事鎅木工作,甚至有人到山打根協助砍伐樹木,支援木材運來香港。多勞多得下,志記一日動輒可賺上萬元,是典型靠雙手拼搏的故事。

90年代,全球奉行環保主義,《香港志 .總述 大事記》中記載,1991年底,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環保會議及展覽會中,也談及城市環保問題。王鴻權提到,政府當時明言不希望業界砍伐森林木材,直接影響鎅木成品的銷路,不少工人轉行,令行業出現斷層。志記的生意蕭條,父母希望能守住家業,資歷最淺的王鴻權輾轉成為了志記第二代負責人。

志記第二代負責人王鴻權細訴當年鎅木行業興盛的日子。
志記第二代負責人王鴻權細訴當年鎅木行業興盛的日子。

對於木材種類及鎅木機器,王鴻權都能如數家珍,大嶼山寺院裝修拆出來的西方杉有防腐作用,常被用來製成棺材;美國南方松是上乘木材,在歐洲多用來製成咖啡桌。木廠最珍貴的物品要數鎅木機器,50多年歷史的企頭鋸(Giant Saw)可將樹幹鎅成多件,因效率高被沿用至今。另一部逾60年機齡的皮帶鋸(Band Saw),是全廠歷史最悠久的鎅木機器,由於它的直徑達48吋,可處理一些高大的樹幹。

這部企頭鋸已有50多年歷史,至今仍然繼續使用。
這部企頭鋸已有50多年歷史,至今仍然繼續使用。

「香港還有數間木廠,是貿易公司或貨倉,鎅原木的僅餘志記一間。」時移世易,香港的鎅木業早已不復當年勇。王鴻權指,十多年前有中大教授前來參觀,認為木廠保育價值高,建議活化成木工博物館,又提出舉辦木工班,向外界推廣鎅木工藝。

在木工班上,王鴻權會向參與者介紹樹木的年輪,季節更替,樹木因水份吸收及被抽走,留下一條條黑色線,是生存的印記,「生命很奇妙,每一棵樹的年輪都不相同,像掌紋一樣」。

王鴻權指年輪是樹木生存的印記。
王鴻權指年輪是樹木生存的印記。

「志記鎅木廠如同一個無葉的森林,看不同樹,卻是一個森林的狀態。」王鴻權透露,木材大量積聚易招惹白蟻,但附近的蜜蜂、蜻蜓、燕子及蝙蝠會把獵食者清除,不知不覺間竟形成一個生態平衡。木廠清拆在即,與志記同年的王鴻權駝著背在無葉森林中穿梭,他說,木能生火,為人類帶來文明,更成為了模範品德。剛毅木訥近乎仁,用來形容意志剛強、性格堅忍、言語謹慎之人,王鴻權做人處世的態度,正是從木身上領悟出來。

 王鴻權說,志記鎅木廠如同一個無葉的森林。
 王鴻權說,志記鎅木廠如同一個無葉的森林。
王鴻權從木身上學會做人處世的態度。對他來說,木如同他的恩師。
王鴻權從木身上學會做人處世的態度。對他來說,木如同他的恩師。

 

【「最後木園」不敵發展巨輪 志記鎅木廠9月清拆】

 

【堅守保育使命 志記開班傳承木藝】

 

 

 

上載日期: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