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改革開放是中國20世紀以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香港在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回顧過去,中國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兩地磨合出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三周年,面對與40年前經濟模式及社會轉變,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是現時的挑戰。

改革開放下,香港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轉型為服務業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改革開放下,香港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轉型為服務業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中提到,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相互促進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發展經濟。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面臨人力及市場的樽頸,故國家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機遇,一批港商北上投資,帶來的除了資金,還有技術、訊息、管理制度和國際視野,而國內亦可提供人力及地方,形成互補。

有香港毛紡大王之稱的曹光彪,便是第一批北上的港商之一。他開創「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及補償貿易)的先河,在廣東珠海投資香洲毛紡廠,僅用兩年時間便成功回本,被稱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故事」,吸引更多中外合資企業到內地設廠。多年來,曹光彪在內地創辦了毛紡及房地產等大型項目,總投資額高達20多億元人民幣,當時的港澳投資亦曾一度佔內地外資總投資百分之八十以上。

除了北上設廠,在改革開放初期,亦有港商將目光投向在內地的基礎設施,包括胡應湘。他在廣東先後投資建設廣州中國大酒店、沙角發電廠及廣深高速公路等設施,1992年至1999年期間,更花了30億元,修建了虎門大橋,他的投資振興了早期內地薄弱的基礎建設,亦因為首次引入了公私合營模式之一的BOT模式,打破了內地長久以來由政府包辦基建項目的局面。2009年,北京地鐵四號線通車,正是港鐵以BOT方式與北京市相關企業共同投資、興建及營運的地鐵線路,是內地交通建設中首個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專案。

瑞安集團董事長羅康瑞同樣於八十年代進入上海投資,被聘任為上海市房地產改革諮詢顧問,先後參與上海土地批租改革試點、太平橋、虹鎮老街等舊區的規劃重建,成功開發了盧灣區的商業綜合體新天地,成為了上海舊城改造的典範。因為與上海的關係密切,香港的媒體亦稱他作「上海姑爺」。

199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邀請下,羅康瑞接手了太平橋棚戶區改造項目,計劃打造成集「住宅、辦公、零售、娛樂及文化」為一體的城市中心社區新天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199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邀請下,羅康瑞接手了太平橋棚戶區改造項目,計劃打造成集「住宅、辦公、零售、娛樂及文化」為一體的城市中心社區新天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隨着香港逐漸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港交所穩健成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亦成了內地證券市場的借鏡。1991年至2000年期間,任職香港證監會的史美倫,成了首批國企H股公司在港上市的「推手」。2001年,她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在內地推動獨立董事制度、保薦人制度及建立退市機制等證券市場變革。

在改革開放下,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貿易大國,而香港則從輕工業產品製造出口,轉型為服務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

九十年代至2000年後,兩地人民往來更頻繁,香港成為不少內地青年求學及工作的地方,他們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或學生簽證身分暫居香港,形成「港漂圈」。「港漂」進入香港各行各業,甚至政府及政治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及香港立法會議員張欣宇也是其中之一。

另一邊廂,香港中華總商會近年亦舉辦大專院校學生實習交流計劃,讓學生北上到不同行業領域交流實習,體驗內地生活文化及了解國家最新發展。1990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中華總商會透過中總基金共投放逾4,000萬元資助本地大學生的各項計劃。此外,中華總商會亦推出「小太空人計劃」,讓中學生參觀訪問內地的航空基地,大開眼界。

香港中華總商會近年亦舉辦大專院校學生實習交流計劃,讓學生北上到不同行業領域交流實習,體驗內地生活文化及了解國家最新發展。(圖片來源:香港中華總商會)
香港中華總商會近年亦舉辦大專院校學生實習交流計劃,讓學生北上到不同行業領域交流實習,體驗內地生活文化及了解國家最新發展。(圖片來源:香港中華總商會)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打造宜居、宜業的國際一流灣區。2020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專題網站更設有網上應徵功能,鼓勵畢業生到大灣區求職,截至2022年2月底,該計劃下約八成半入職者已到內地展開工作,其餘一成半主要擔任創科職位。此外,民政事務局亦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為青年提供在大灣區的創業支援,反應踴躍。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圖片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網頁)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圖片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網站

除了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發展,跨境基建亦對加強兩地人民往來十分重要。陸路口岸近年出入境的人流節節上升,2019年,經陸路口岸往返內地出入境人次已超過2億3600萬,即每日超過64萬人次。為完善口岸設備,蓮塘/香園圍口岸於2020年8月啟用,是港深邊界第七個陸路口岸,更備有「人車直達」設施,由香港大埔至深圳龍崗的平均行車時間,由約53分鐘縮減至約31分鐘,希望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

惟現時除了受疫情所限未能通關,兩地的體制如稅務、法律制度等不同,以及面對文化差異等問題,令北上創業的人難以在內地市場進行推廣。香港貿發局遂於2021年推出GoGBA一站式平台及「GoGBA港商服務站」,為港商提供政策和市場諮詢服務。政府現時亦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推動粵港澳經濟運行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

香港貿發局於2021年推出GoGBA一站式平台及「GoGBA港商服務站」,為港商提供政策和市場諮詢服務。
香港貿發局於2021年推出GoGBA一站式平台及「GoGBA港商服務站」,為港商提供政策和市場諮詢服務。(圖片來源:粵港澳大灣區網站

 

 

 

上載日期:2022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