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石硤尾美荷樓前身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在1954年落成,用來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現時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後來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獲保留,耗資港幣2.2億元改建成美荷樓青年旅舍及美荷樓生活館。今年11月,美荷樓生活館的「歲月留情」展覽開幕,新增10個本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生活場景,更以互動數碼形式,重現當日香港人的貧困生活,吸引不少市民到場參觀。

石硤尾美荷樓前身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及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網站)
石硤尾美荷樓前身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 及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網站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53年聖誕節晚上,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焚燒6個小時,災場達41英畝,造成3人死亡、51人受傷,多達2,580間木屋燒毀,5萬多人無家可歸。至1954年2月16日,首座由工務局在石硤尾火災災場附近興建的兩層平房落成入伙,用以安置災民。在災場原址興建的全港首批八幢第一型徙置大廈同年落成。

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超過5.8萬人受災無家可歸,在當時寒冬下倍感淒涼。(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超過5.8萬人受災無家可歸,在當時寒冬下倍感淒涼。(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當年住在石硤尾邨的人都家境貧困,但人窮志不窮,不少出身石硤尾邨的街坊靠自身努力向上爬,成就出一個個勵志故事。根據《美荷樓記—屋邨歲月 鄰里之情》一書中記載,出身於石硤尾邨的名人包括著名導演吳宇森、1980年代泰拳名將陳文義、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前副院長范建強教授、香港經濟日報前社長麥華章等,可說彰顯了獅子山精神。至於已故導演羅啟銳接受訪問時表示,小時候住在與石硤尾邨一條大埔道之隔的後巷鞋店,從狹小的閣仔向外望,對面就是美荷樓,電影《歲月神偷》便是羅的寫照。羅啟銳憶述有很多同學住在石硤尾邨,經常聯群結隊玩耍,故對石硤尾邨也非常熟悉。

中大商學院前副院長范建強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兒時一家七口住在美荷樓3樓一個110平方呎的單位,由於生活困苦,兄弟姊妹也需要幫補家計,如同一條「范家生產線」,但他為能夠替家庭出一分力感到自豪。范建強的胞弟范建明出席美荷樓生活館展覽,並向參觀人士分享兒時生活點滴。他由出生至15歲,一直住在美荷樓(在徒置區年代稱作H座,改建後稱為15座),後來搬到22座,至今仍在深水埗區居住。

范建明就讀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均位於深水埗區,他坦言最難忘的是升中派位結果放榜,發現自己被派去位於半山的一間學校,「但我們當時沒錢乘車及吃飯,真的無法到半山上學」。幸好那一年香港路德會接手了福榮街一間小學,並將其轉型成中學,他才可以改到新校繼續學業,「每日放午飯用上10分鐘跑回家吃飯,吃飽後又再跑回學校上課。」他就讀的中學是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新校於1990年代初期已遷到元朗,「我是這間中學的校董,上學年才退下來。」

范建明家中除了父母,更有兩兄兩姊,其中二哥便是范建強。他向參觀人士分享當年的住屋證,「站在後面的是我大哥范建成,畢業後當上工程師;右下的是二哥范建強教授;大家姐在我二年級的時候便嫁了人,搬到外面居住;左下是二家姐范建梅,她是一位退休老師,坐在中間的就是我,一個被家人寵壞了的小孩。」百餘呎的單位,如何能住下一家七口?范建明說,那時父母以木搭建了半層「閣仔」,「四個哥哥姊姊睡在閣仔,我和父母睡在下面的床」。他說現時的美荷樓生活館,也按照他當年舊居的模樣複製「示範單位」,供參觀人士緬懷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屋邨生活。

范建強的胞弟范建明出席美荷樓生活館展覽,並向在場人士分享當年的住屋證,坐在父母中間的小孩便是他,前排戴眼鏡的是二哥范建強、鬈髮的是二姊范建梅,後排的是大哥和長姊。
范建強的胞弟范建明出席美荷樓生活館展覽,並向在場人士分享當年的住屋證,坐在父母中間的小孩便是他,前排戴眼鏡的是二哥范建強、鬈髮的是二姊范建梅,後排的是大哥和長姊。
美荷樓生活館按照范建明當年舊居的模樣複製的「示範單位」。(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
美荷樓生活館按照范建明當年舊居的模樣複製的「示範單位」。(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

石硤尾邨住的都是基層,生活艱苦,但鄰里關係融洽。范建明指當年不講求私隱,人人打開家門,也可以隨便進出別人的家,「因為大家都是那麼窮,家中根本沒有值錢的東西可被偷去。」他更笑言,當年只要手持一隻碗,在吃飯時間由最前一個單位,走到最後一個單位,「我已經可以吃飽一頓飯了。」因為鄰居煮好飯後,都會邀請他吃一口,走遍全層便足以裹腹,「那時小朋友都不知艱苦,因為捱的都是大人。」

范建明笑說,小時候只要手持一隻碗,在吃飯時間由最前的一個單位,走到最後一個單位,已可吃飽一頓飯。(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Facebook)
范建明笑說,小時候只要手持一隻碗,在吃飯時間由最前的一個單位,走到最後一個單位,已可吃飽一頓飯。(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Facebook

范建明指的「捱的都是大人」,當然包括自己的父母。范父在海事處任職海員,收入有限,「月初出糧,錢很快便用光,買了一個新鑊,便不夠錢買鑊鏟及鑊蓋,只能以筷子代替。」范建明慨嘆,當年大哥大姊常向街坊借錢,助一家度過難關,到月初父親一出糧,便把錢還給街坊。「我讀中學的時候,香港已經有免費教育,但大哥大姊那時候並沒有享受到,還要每天織藤椅幫補家計。」范建明在6、7歲時,也試過靠包裝魷魚小食賺取外快,他笑言這對小孩來說,是一項很受歡迎的工作,「因為我們可以一邊包裝,一邊偷吃,哈哈!」

范建明形容小時家裏很窮,買了一個新鑊,已不夠錢買鑊蓋和鑊鏟了。(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
范建明形容小時家裏很窮,買了一個新鑊,已不夠錢買鑊蓋和鑊鏟了。(圖片來源:美荷樓青年旅舍Facebook

范家一直沒有忘記石硤尾邨街坊互助的恩情,到後來生活改善,也常常幫助別人。二哥范建強熱愛教育,退休後仍每星期回中大任教一天;二姊范建梅退休後,仍親力親為到不少中學推廣閱讀,「當日我們在美荷樓艱辛奮鬥的讀書日子,影響深遠,是這裏成就了我們,所以我們非常感恩,從沒忘本。」

 

 

 

(主圖片來源: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網站

 

上載日期:202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