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志》中有關建築篇章的內容涵蓋了香港地區不同年代、不同風格、不同類別的中西建築,而位於新界地區的鄉村建築,則統稱為民居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因《香港志》有「存史」之功能,以「述而不論」為撰寫原則,故本文集中闡述香港新界民居建築的價值及其文化地位。
 

龍炳頤香港新界傳統建築與文化_1322x821_0
新界大嶼山大澳寶珠潭楊侯古廟(吳鼎航博士提供)

 

圖2:新界元朗錦田水頭村二帝書院
新界元朗錦田水頭村二帝書院(吳鼎航博士提供)


民居建築不僅限於建築本身,還包括了建築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在喧囂的城市,還是在偏遠的農村,民居建築是由普通的民眾(並非一定是居住者)所建造,是基於同一文化體系,或同一種族群體下的知識共用。這種共用包括了建造的技術與居住的文化。更爲重要的是,這種共用是通過「傳統」 ① 的方式世代相傳,延續至今。同時,民居建築不只是一個靜止的建築產品(product),更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process),一個知識持續傳承的過程。這些被稱之為民居的建築,最初僅僅只是為滿足人們最根本的居住需求而建造,爾後,隨著聚居人群的增加、居住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文化、生活的逐步多樣化等,遂衍生出其他各式樣的建築類型,如祠堂、廟宇、書室、戲台、店舖、醫館、錢莊、客棧等。然而,無論建築的類別如何多樣化,都改變不了他們為居民生活所服務的根本目的。簡言之,民居建築是為普羅大眾的生活而建造的。

民居建築作為物質性的存在,真實地反映了居住者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建築本身所用的材料與建造的技藝,和居住者本身的文化與傳統息息相關。例如,建築的空間、支撐的結構、美化的裝飾等,莫不與居住者的生活方式、習俗禮儀、行為制度等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在傳統民居建築裡,居住者很多時候也扮演著建造者的身份,遵照當地的傳統信仰、風俗習慣,乃至思想信念、次文化體系下的精神世界或宇宙秩序來建造房屋。因此,民居是物質性建築與精神性文化的綜合體。而居住者,有時亦為建造者,則通過「建築」這一符號來表達他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簡言之,民居建築是一種具有身份認同性(identity)的文化式傳統(cultural tradition)。
 

圖3:新界龍躍頭松嶺鄧公祠中廳萃雲堂屋架結構
新界龍躍頭松嶺鄧公祠中廳萃雲堂屋架結構(吳鼎航博士提供)


民居建築是屬於普羅大眾的,是由民眾親手所創造的居住環境;民居建築是獨具吸引力的社會產物,是普羅大眾的情感及驕傲。居民,作為民居建築的建造者與使用者,則是其文化體系或種族群體所持有之建造與居住文化的縮影,而與之最密切的建築與環境,亦是縮影。故此,建築的一磚一瓦,無疑成為解讀民眾居住與生活的線索。例如,早期的民居建築營建伴隨著風水術的指引。風水,又稱勘輿,是為相地選址之法,涉及一些列觀乎住宅(陽宅)、墓地(陰宅)、村落、聚落等基址的勘察、擇向、選形的方法及原則。在亞洲,如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羅盤就被用於風水勘測中,以確定住宅、墓地、村落、聚落等的朝向。羅盤,又稱羅庚,由天池、內盤、外盤組成,外盤方而內盤圓,象徵中國儒家宇宙學說中的「天圓地方」的理論;內盤為羅盤之核心所在,至多可由24個同心環組成,每一環均代表了中國古代不同門派關於宇宙形成或構成之哲學理論,如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二十四山、分金等。對於中國人來說,居住的願望莫過於能夠與大自然或大宇宙和諧相處,以滿足平安、富貴、多子多福之期許,故所居之地被視為大自然或大宇宙秩序之縮影,而居所則應與大自然或大宇宙秩序相匹配,是為「天人合一」。故在建築建造初期,風水師會用羅盤去選定基址,擇定吉利的朝向,即朝向「合吉」;在營建過程中,匠師也需選用吉利的尺寸,即尺寸「納吉」;再者,動土或開工時也需要選定吉利的時辰,即時辰的「擇吉」。此處的「吉」就是指「天」,或大自然、大宇宙的根本原理,將「天」的根本原理轉化為「吉」的朝向、「吉」的尺寸、「吉」的時辰,並付諸建築中,以達「天人合一」。② 風水術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集成,並以「傳統」的方式延續至今,即便是今日,某些樓宇、商廈的建造仍舊以風水術為指引。由此觀之,風水並非常人所言之迷信,而是先民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崇敬,務求達到安居樂業的期盼。簡言之,民居建築反映了居民居住和生活的諸種資訊。
 

圖4:新界屏山龍躍頭鄧氏宗祠:風水師復測祠堂大門朝向_0
新界屏山龍躍頭鄧氏宗祠:用羅盤復測祠堂大門朝向(吳鼎航博士提供)


綜觀以上所述,香港新界的傳統民居及其文化價值,不僅在香港建築總類別中佔一席位,而且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民居建築中,也同樣佔有著重要的席位,皆因新界民居建築詮釋了香港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為一關鍵的實物縮影。民居建築體現了世界各地人群用自身獨有的方式去應對不同的地域環境,通過有形與無形的方式去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居住與生活的訴求及願望。

① 傳統(tradition),來源於拉丁文 traditio,意為:「在沒有文字指引的情況下,通過口傳或實例(演示)(的方式)去傳授信仰和習俗;同時(亦表示):傳承下來的信念或習俗。」英語原文:“the handing down of beliefs and customs by word of mouth or by example without written instruction; also: a belief or custom thus handed down.” 詳見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 1997), 776。 在民居建築中,「傳統」具體指的是建造的技術和方法從過去被傳承並延續至今。
② 吳鼎航:〈中國傳統建築營造中的口述傳統〉,載《中國建築口述史(第二輯):建築記憶與多元化歷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年,249-250頁。

(鳴謝:本文蒙研究助理吳鼎航博士修訂文字及增補資料,謹此致謝。有關亞洲民居的詳細研究內容,可參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Interpreting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Asia: https://www.edx.org/course/interpreting-vernacular-architecture-in-asia)

 

 

作者:龍炳頤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榮譽教授)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