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對不少非本地人,甚至香港本地人而言,香港很多街道的中文名稱可謂千奇百怪,有些是由洋人名字或外文翻譯過來,尤其發人深思,所知有限。在云云街道中,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便是其中之一。英國軍隊於1841年1月侵佔香港島,在水坑口登陸不久,便開始修築幹線道路,大有中國民間俗語的「路通財通」意味,荷李活道便是其中一條香港開埠後隨即修築的重要道路。
 

荷李活道命名之「歷史懸案」

相對於同屬開埠初期修築的道路,如皇后大道、德輔道、羅便臣道、般咸道,甚至是堅道、亞厘畢道等容易讓人知悉到底是為了紀念何人的街道名字,荷李活道的名稱,顯然帶有不少神秘色彩。不但對所欲紀念到底是誰所知不多,就連以此命名所欲記何事亦所知有限。坊間更不乏按字面推斷之說,甚至有指是因當年該處生長了不少冬青樹(Holly),故以此為名。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曾指出,「荷李活」的名字,應是為了紀念第二任港督戴維斯(John F. Davis)。因他的封邑在「荷李活」,銜頭則為Davis Baronets, of Hollywood。這一說法無疑更接近事實,符合情理,但為什麼他不像其他港督或官員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採用本名為街道命名呢?坊間再沒有解釋。

資料顯示,漢學根底深厚的戴維斯擔任港督期間,社會治安惡劣、經濟貿易陷於低谷,政府財政緊拙。為此,他先後利用提高地稅、專利稅、財產稅等不同方法,增加庫房收入,卻被指針對有錢一群,令當時的英商十分不滿,覺得他領導無方,批評甚烈。戴維斯則認為商人財大氣粗、貪得無厭,並對他們的不滿和抗議視若無睹,政商關係自然惡劣,甚至可說是勢成水火。

在這種背景下,要將當時一條僅次於皇后大道的主幹線道路,直接以戴維斯的名字命名,以茲紀念,或許會令那些掌握當時香港經濟命脈、又可進言直達倫敦政府的英商們更為反感,因而作出阻撓或者破壞。以封邑命名,而非戴維斯之名,看來應是各方各讓一步的「折衷式」安排。到底真實情況是否如此?相信沒人可以給出確實答案,所以很可能成為一則「歷史懸案」。
 

John Francis Davis Bart
第二任港督戴維斯(John F. Davis)


資料顯示,漢學根底深厚的戴維斯擔任港督期間,社會治安惡劣、經濟貿易陷於低谷,政府財政緊拙。為此,他先後利用提高地稅、專利稅、財產稅等不同方法,增加庫房收入,卻被指針對有錢一群,令當時的英商十分不滿,覺得他領導無方,批評甚烈。戴維斯則認為商人財大氣粗、貪得無厭,並對他們的不滿和抗議視若無睹,政商關係自然惡劣,甚至可說是勢成水火。

在這種背景下,要將當時一條僅次於皇后大道的主幹線道路,直接以戴維斯的名字命名,以茲紀念,或許會令那些掌握當時香港經濟命脈、又可進言直達倫敦政府的英商們更為反感,因而作出阻撓或者破壞。以封邑命名,而非戴維斯之名,看來應是各方各讓一步的「折衷式」安排。到底真實情況是否如此?相信沒人可以給出確實答案,所以很可能成為一則「歷史懸案」。
 

傳奇街道訴說社會歷史變遷

這樣一條連名字也充滿疑竇的街道,所揭示或折射的,不只有香港開埠初期的社經狀況和政商關係糾纏,還有香港日後的城市發展、經濟騰飛、社會變遷和文化多元等情況,因為荷李活道沿香港島北海岸線由東向西延伸,東端是港英政府的管治核心,西端是華人聚集的民間社會,中間有各式各樣的大小店舖,以及不同族群、信仰與社會背景的民居,彼此在明在暗間發生微妙而奇特的交往互動。無論是店舖或民居,哪怕空間不大,生活條件未必如今天般豐厚優裕,卻可和諧相處,譜寫了史詩式的社區發展歷史,同時亦推動了香港經貿商業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成為以華洋雜處聞名的香港一大特色。
 

荷李活道揭示香港開埠初期的社經狀況和政商關係糾纏
荷李活道所揭示或折射的,不只有香港開埠初期的社經狀況和政商關係糾纏,還有香港日後的城市發展、經濟騰飛、社會變遷和文化多元等情況。


(本文節錄自鄭宏泰、周文港主編:《荷李活道:尋覓往日風華》(中華書局,2018年7月))

 

 

作者:鄭宏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周文港博士(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