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小時候最期待的節日非農曆新年莫屬,有長假期、新衣服、賀年食品、利是、放炮竹、賀歲片等,處處喜氣洋洋,盡是開心回憶。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之一,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習俗,除舊迎新。新時代的香港、疫情下的香港,還保留了多少傳統習俗?

我小時候在澳門長大,澳門、珠海、中山等地(舊香山縣)都稱「過年」為「做年」,在香港的親友也一直這樣說。我問了幾位年輕同事都未聽過,未知香港舊時是否也有這個說法,也暫未見廣東地方志書記載這一習俗。《福建省志‧民俗志》記述,福州地區稱除夕為「做年」,莆仙一帶則稱除夕為「做歲」;海南省政府官網介紹其年俗,指出海南民俗稱「過年」為「做年」。《廣東省志‧風俗志》記載,廣東粵方言地區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謝灶日後,便入「年關」,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過後,才出「年關」,其間都叫「年」、春節」。所以香山縣的「做年」,應與海南相同,是指「過年」。

曾有中山籍的香港同事跟我說,舊時普通百姓生活艱苦,工作全年無休,辛苦一年到頭,也只是想過一個好年,而且只有過年才可能有新衣服、甜美糕點(糖較貴),小孩更是最喜歡過年可以收利是、食糖果,大人就要為這一系列的迎春活動、物品而忙碌,張羅一個喜慶的「新年」。也就是說,「年節」是人為做出來的,相似於我們常說的「做冬(過冬至)」、「做節(節日)」,同時也表示着人們對該節日的重視,需要用心張羅。

話說回來,現在「做年」的年味已大減了。隨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活水平提升,穿新衣服不只是新年的專屬習俗了,人們隨時可以買新衣服,尤其是換季大減價的時候;現代人假期雖不多,但也不少,沒有了舊時人一年到頭只為放假「做年」的傳統;現在有現賣的賀年食品,不用自己炸油角、蒸年糕,而且口味沒有比零食更吸引年輕人;更不要說放炮竹了,政府以安全為由禁止燃放炮竹;唯一仍值得小孩子期待的,相信就是可以收利是。所以,現在除了也很少聽到有人說「做年」了。

農曆年花市
持續疫情下,今年的年宵花市也被取消。

持續疫情下,今年的春節沒有花市、年宵、拜年、元宵,響應政府和專家呼籲,盡量留在家中「歡度」,真懷念小時候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做年」。

 

 

 

作者:陳德好(責任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