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近日聽到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洋樓即將拆卸,不禁茫然︰它在甚麼位置?昔日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店仍在美麗華中心地庫,港鐵佐敦站D出口一出轉左,便看到一幢樓高三層,尖沙咀碩果僅存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屹立於彌敦道和柯士甸道交界。

 屹立於彌敦道和柯士甸道交界,碩果僅存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洋樓即將拆卸。(圖片由作者提供)
屹立於彌敦道和柯士甸道交界,碩果僅存擁有騎樓柱的戰前洋樓、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洋樓即將拆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Lord Jaraxxus

記得香港歷史博物館更新前的「香港故事」常設展覽,有一處是舊日香港中藥舖的場景。不論館方怎樣用心佈置情景模型,市民和遊客始終喜歡在大街小巷上,體驗這些富有舊香江特色的店舖。活着的歷史文化遺產(living heritage),勝於博物館展示已逝去的藏品(exhibition objects)多矣!

穿梭澳門舊城區,我們不禁羨慕濠江比香江做得好!2003年沙士疫情後,香港獲中央「自由行」政策,拯救了旅遊業和經濟。澳門特區政府明白單靠賭業吸引遊客的不可持續性,遂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澳門歷史建築」為世界文化遺產,最終在2005年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一致通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當然,澳門歷史城區面積不小,而香港自1976年起,拆卸包括第三代郵政總局等英國愛德華式建築群後,已難以有和澳門歷史城區相媲美的區域。我們又且看廣州荔灣區!那裏是「老廣州」精華所在,上下九步行街保存了一條街的舊騎樓。當局不容許二樓如過往般繼續住人,改為零售店的倉庫。騎樓底層一方面有陶陶居、蓮香樓、南信雙皮奶等廣州老字號,亦有售賣衣服、街邊小吃的店舖。步行街不時亦有當局設立反映「老廣州」生活的銅像,讓遊客「打卡」留念。

重新將目光投放到彌敦道190號洋樓的例子,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都要打破傳統的框框,純以歷史建築評級來決定保留不保留、活化不活化一幢舊建築物的主要標準︰三級,不保留;一級,再看看;法定古蹟,保留,活化,慢慢再想;大市場,小政府,不要用大額公帑進行保育等。1988年土地發展公司成立,2001年改為市區重建局,着重通過收購舊樓重建,改善市區市民居住環境,並釋放經濟價值為主要目標。20年後的今天,能否有更破格的思維呢?比如成立市區重建和活化局,藉收購好像彌敦道190號這類既有歷史文化建築特色,但業權為私人擁有的物業,成為活化的創新項目?

1959年遙望銅鑼灣方向的軒尼詩道,左方正是2015年被拆卸的三級歷史建築同德押。(圖片由作者提供)
1959年遙望銅鑼灣方向的軒尼詩道,左方正是2015年被拆卸的三級歷史建築同德押。(圖片由作者提供)

所謂孤陽不長,別忘記了彌敦道190號對面的德信學校!它是香港已故國際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母校。我們大可模仿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的做法,將這一段柯士甸道變成步行街,一方面豎立李小龍兒時飾演「細路祥」角色的銅像,另一方面,190號部分地方設置華僑參與抗日歷史的展館,其他地方配合洋樓的風格,設置café和文青商店,這便能營造生生不息的活化項目。

1959年法國遊客鏡頭下的尖沙咀北京道,騎樓柱和中式店舖招牌,才是外國遊客喜歡留影的真實景點!(圖片由作者提供)
1959年法國遊客鏡頭下的尖沙咀北京道,騎樓柱和中式店舖招牌,才是外國遊客喜歡留影的真實景點!(圖片由作者提供)

將柯士甸道改成步行街,豈不是製造交通問題?我們要緊貼世界主流的創新方式,例如美國波士頓花了十多年時間,將市內高速公路「地下化」,原來的高速公路位置不少成為綠油油的公園,同時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此舉一舉兩得!

簡言之,保育和發展並不對立,最重要不僅保留一幢幢城市舊建築物,而是如何形成一套可持續性的生態系統(ecosystem)︰歷史、文化、消費、懷舊(nostalgia)等元素,互相有機交融共處,這才能帶出香港特色!令香港旅遊業和市區發展,在疫後走出一盤活棋。
 

 

 

本文已在2022年6月11日率先於《信報》刊登。

作者:蔡思行博士(執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