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位於油麻地彌敦道的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的霓虹燈招牌屹立香港近半世紀,最終在8月20日難逃拆卸命運,不少市民趁熄燈在招牌下留影。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曾是本港特色之一,但由於政府逐步收緊建築物條例,近年街頭的霓虹招牌已買少見少。

位於彌敦道的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的霓虹燈招牌屹立香港近半世紀,更被旅發局譽為本港五大特色霓虹燈招牌之一。(圖片來源:冠南華Koon Nam Wah Facebook)
位於彌敦道的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的霓虹燈招牌屹立香港近半世紀,更被旅發局譽為本港五大特色霓虹燈招牌之一。(圖片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1898年科學家發現稀有氣體「氖」(Neon),氖無色無味,但注入真空管中,通電後能釋出紅光,成了霓虹燈(Neon light),而霓虹招牌的製造技術於30年代已引入香港,二戰後開始廣泛應用於推廣各種商業活動,各行各業如餐廳、酒吧、夜總會及桑拿浴場等,都會見到霓虹燈招牌的蹤影。
 
霓虹燈招牌反映了消費主義的經濟體系面貌,亦逐漸成為香港的特色街道夜景。《香港志 ‧ 總述 大事記》中記載,1969年本港舉辦了首屆香港節,當時在維港海旁展出的燈飾,亦是一個霓虹燈招牌。1992年,樓高374米、由信和集團及新鴻基地產合作發展的中環廣場,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大廈頂端裝設以四組大型霓虹光管製成的「麗光時計」,為市民報時,可見霓虹燈招牌已廣泛應用在商業宣傳層面。

中環廣場麗光時計
1992年,中環廣場大廈頂端裝設以四組大型霓虹光管製成的「麗光時計」,為市民報時。(圖片來源:中環廣場網站

「冠南華」200年前在廣州創立,1920年代進駐香港,是售賣中式裙褂的老字號,兩塊「成雙成對」的大型霓虹燈招牌亦屹立彌敦道近50年,更被譽為「最幸福霓虹燈」。根據文字及信息設計師譚智恒在〈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中提到的12種香港招牌景觀分析架構,「冠南華」的招牌屬於伸出橫匾(Projecting banner)。店舖上兩個霓虹燈招牌,一幅是黃色波浪邊框配紫色英文字,另一幅則是藍綠色邊框配紅色中文字,奪目的顏色配搭,被香港旅發局及不少外國旅遊網站譽為本港五大特色霓虹燈招牌之一。

伸出橫匾(Projecting banner)。(圖片來源:〈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
「冠南華」的招牌屬於伸出橫匾(Projecting banner)。(圖片來源:〈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

屋宇署網站指出,由2010年12月31日起,開始推行招牌清拆令或「拆除危險構築物通知」,將一些存在危險、日久失修、遭遺棄和違例的招牌拆除。署方2016年的數據指出,全港各類招牌的數目約有12萬個(包括霓虹招牌),惟當中不少屬於違例,2014年至2015年間,已就逾千個違例招牌發出清拆令。而發光二極體(簡稱LED)的興起,加上本地霓虹燈業青黃不接,令這種工藝面臨失傳,不少具有歷史特色的霓虹招牌已不復見。

然而,民間對霓虹招牌的保育呼聲甚高。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信息設計研究室團隊」於2015年6月展開一項名為「香港霓虹招牌資料檔案」的研究,以拍攝照片的方式,記錄了九龍半島地區,包括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及太子區合共約20條主要道路及150條街道大量現存的霓虹招牌,並對它們的字形、圖案、招牌位置及外框形狀等作出研究,整合成《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紀錄》一書,期望為香港僅存的霓虹燈招牌留下記錄。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信息設計研究室團隊」於2015年6月展開一項名為「香港霓虹招牌資料檔案」的研究,整合成《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紀錄》一書。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信息設計研究室團隊」於2015年6月展開一項名為「香港霓虹招牌資料檔案」的研究,整合成《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紀錄》一書。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專門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馬傑偉在《 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受訪時形容,彌敦道那一堆霓虹招牌對香港頗為重要,因為那種視覺能聯繫對香港的認同感,包括逐漸走向中產的消費文化。

「最幸福霓虹燈」招牌已經拆除,雖然店方曾聯絡M+博物館收藏招牌,惟不獲回應,恐會送往堆填區。但近日傳出好消息,本地專注霓虹保育的非牟利機構「霓虹交匯」(Tetra Neon Exchange)指,用了一年時間與冠南華交涉,最終獲得對方信任,准許其接收及保留兩塊招牌。

 

 

 

上載日期:2022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