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位於元朗區、毗鄰錦上路站的錦田,是今日新界西居民乘坐西鐵(屯馬綫)進出市區的必經之地。今日錦田的地名幾經變化,從「陳田」、「岑里田」、「岑田」一直到今天的錦田,當中又經歷過什麽樣的故事呢?
 

三面環山 地名由來

錦田有人居住的歷史超過一千年。早在五代十國的南漢年間,該地就已經有人定居耕種,當時多數土地為陳氏所有,故稱「陳田」。鄧氏遷入,有見此地三面環山,北面圭角山(今桂角山)、東鄰大刀屻、南接大帽山,中抱平原,故將此地改稱「岑里」,岑字,根據《說文解字.山部》,即是指小而高的山。而在「岑里」開闢的田地就名為「岑里田」 ,後又簡稱為「岑田」 ,一直沿用至明萬曆十五年(1587),新安縣大旱,岑田鄧元勳捐穀2000石,知縣邱體乾以岑田「土地膏腴,田疇如錦」,改稱錦田。
 

田疇如錦 易名錦田

錦田《鄧氏師儉堂家譜》中的〈錦田鄉歷史〉一文,詳細記載從岑田至錦田的地名變遷緣由:「……萬曆十五年(1587),寶安(即新安)旱災,義倉盡罄,知縣邱公體乾下鄉籌賑,各處捐助,少者三數石,多者亦不過二、三十石;獨洪儀祖之七代孫元勳公,慷慨捐穀二千石,備受褒獎;邱公見吾鄉土地膏腴,田疇如錦,遂易名曰錦田。查元勳公當時富甲寶安,置有税田萬畝,而在香港仔、薄扶林、裙帶路、鵝頸、九龍、長沙灣等處,均有税田頗多。……」觀乎其中所載的地名,此文所成的年代當不早於清末。而對照《新界文獻》中收錄的<錦田鄉歷史沿革>,元勳所捐穀數則為一千石,而邱體乾「羡吾鄉(岑田)之豐富、地皆膏腴,正錦繡之鄉村也,何以岑田名?」,故將岑田改名錦田。
 

鄧氏南來 圭角流芳

雖然錦田可考的地名變遷發生於明代,但實際上,錦田的歷史與自古定居於該處的鄧氏密切相關,其歷史更可上溯至北宋。根據手頭上由已故鄧銳銓先生借出的《鄧氏族譜》記載,北宋開寶六年(973),江西吉水人、承務郎鄧漢黻宦遊至廣東,「樂粵俗之淳」,卜居於岑田(今錦田),成為鄧氏的廣東一世始祖。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鄧漢黻的四世孫鄧符協中進士,獲授廣東陽春縣令。鄧符協在粵期間,「樂風土之美」,故於崇寧四年(1105)後,由江西吉水遷居岑田圭角山(今錦田桂角山)下定居,並創辦力瀛書齋,是香港地區已知最早的書院。關於鄧符,《鄧氏族譜》記載:「縣令公,諱符,字符協,乃旭公之子。宋崇寧四年丙戍科進士,第授陽春縣令,陞南雄府郡,辭老解組,擴宅廣東寶安岑田圭角山下之錦田鄉,聚朋講學,復置客館、書田於鄉之北門橋,以供遠方來學之士。」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僑寓〉亦記載:「鄧符,江西吉水縣人。宋祟寧間進士第,授承務郎權南路,歷官陽春縣令入廣。樂邑風土之美,卜居於桂角山之錦田。南海霍諱記其事,後五世孫自明,尚高宗公主,子孫世居錦田、龍躍頭、平(屏)山、莊屋村,皆其裔也。」 
 

稅院郡馬 忠義之家

錦田鄧氏是香港僅有曾與皇室結姻的地方氏族,其因由也是相當傳奇。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侵宋,國步艱難,時任虔州(今江西贛縣)知縣的岑田鄧元亮舉兵,奉詔勤王。在《鄧氏族譜》被記載為「天性忠義,慷慨有為」的元亮公,在兵火之中救得宋室宗姬,後來許配予其子鄧惟汲。但根據明弘治年間,劉存業的《宋贈稅院郡馬紀略》記載,「宗姬密不以實告。但稱中州士宦趙姓,家遭罹兵禍,一介弱女脫離而來,無所歸云。」故眾人均不知其真實身份。至紹熙年間(1190-1194),宗姬命其子鄧林持手書與宋光宗相認,被光宗稱為皇姑,並追封鄧惟汲為「稅院郡馬」,賜地於東莞,是香港地方氏族與皇室結姻的一例。鄧林被封為迪功郎,其餘三子杞、槐、梓則獲贈國舍(舍人)之職。終宋之世,鄧氏均以外戚自居。至今新界不少鄧氏宗祠的門前,都可見到寫上「稅院家聲」的對聯。

《鄧氏族譜》,記載岑田鄧元亮「天性忠義,慷慨有為」的元亮公,在兵火之中救得宋室宗姬,後來許配予其子鄧惟汲。
《鄧氏族譜》記載岑田鄧元亮「天性忠義,慷慨有為」的元亮公,在兵火之中救得宋室宗姬,後來許配予其子鄧惟汲。

 

宋亡元興 一時沉寂

宋亡元興,以宋室外戚自居、自南宋以來居於東莞的鄧氏受到不少衝擊。元至正年間,鄧氏由東莞又遷回錦田。直至元朝滅亡,錦田鄧氏資料罕見於載。元末,各地民變蜂起。《廬江郡何氏家記》記載,元至正十九年(1359),東莞何真起兵,聚眾保鄉,割據東莞、惠州地區,並設立營壘,以部下歐孟素戍守黎洞營(駐今沙頭角萊洞)、林一石戍守林村營、鄒子能戍守岑田營(駐今錦田)。何真後來降明,獲封東莞伯,何氏亦因此成為地方大族,欺壓當地氏族,侵凌田土,直至何真去世後,其一族為藍玉案牽連覆滅為止。今日洪水橋、龍躍頭各村落仍然流傳著某大姓橫行一時,後慘遭官府滅門的傳說,考其所指,疑當是何真一脈。
 
鄧族繁衍至七世祖,分為五大房,七世祖中的長子鄧元禎後人散居東莞塘尾、屏山、十八鄉、八鄉,次子鄧元亮散居東莞莞城一帶、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其他三房則散居在東莞、雁田、懷德各地。進入明代,錦田鄧氏有了較大的發展。鄧氏在錦田開枝散葉,落地生根。錦田鄧氏先後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建泰康圍、吉慶圍和永隆圍,後又築水頭村和水尾村。隨著錦田鄧氏人口增長,明萬曆十五年(1587)發生捐穀賜名的故事,可見當時錦田的富庶。

遷海流離 復界設墟

為阻絕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等明朝殘餘勢力,清廷執行「遷海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禁止船隻出海。錦田在遷海界內,居民被迫內遷,喪失家園,流離失所,田園荒蕪,頓失生計。今時今日,著名的錦田樹屋便見證著這段歷史。石屋屋主因遷海令而被逼離開,自此以後石屋便一直荒廢,屋旁榕樹不斷成長,支幹盤繞,氣根橫生,最終將屋包圍吞併,蔚為奇觀。

著名的錦田樹屋便見證著這段歷史。石屋屋主因遷海令而被逼離開,自此以後石屋便一直荒廢,屋旁榕樹不斷成長,支幹盤繞,氣根橫生,最終將屋包圍吞併,蔚為奇觀。
著名的錦田樹屋便見證著這段歷史。石屋屋主因遷海令而被逼離開,自此以後石屋便一直荒廢,屋旁榕樹不斷成長,支幹盤繞,氣根橫生,最終將屋包圍吞併,蔚為奇觀。


康熙七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上疏,力陳「遷海」之害。至清康熙八年(1669),清廷下令展界,允許沿海居民回遷,錦田鄧氏亦在其中。根據道光十七年(1837)的〈重建大王古廟序〉:「…...溯自康熙八年,賜進士出身知龍游縣事房叔祖文蔚公,由大橋墩遷墟於圓朗,並建大王古廟。…...」咸豐六年(1856)的大埔舊墟天后廟《重修天后古廟碑》亦記載:「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錦田進士鄧文蔚將原來位於錦田的大橋墩墟(在今元朗河口西岸)遷往東岸的圓朗墟(今元朗舊墟)。該墟後建有供奉洪聖和楊侯的大王古廟,除了祭神祈願外,更是商議大事,官府立碑示諭之處。若有買賣糾紛,廟內更有公秤借用。圓朗墟位置方便,附近屏山、錦田、八鄉鄉民可循水陸來此買賣,使得圓朗墟成為鄰近一帶的經濟中心。

康熙二十三年(1684)錦田鄧氏始建錦田周王二公書院,翌年完工,以紀念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上書朝廷、成功復界之功。次年,錦田鄧氏創建首屆太平清醮,紀念周王二公,並超渡遷界喪生之亡魂,自始每十年建醮一次,是香港有記錄以來最悠久的太平清醮,至2015年辦至第三十三屆。
 

文教家聲 功名輩出

鄧氏甚重文教。早於宋代,已有鄧符協在圭角山下創辦「力瀛書院」,是香港已知最早的書院。不久,又在水尾村附近建五層的文昌塔,供奉文昌、關帝,以期子孫學業有成,後失修倒塌,今已不存。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錦田鄧俊元修建便母橋,又稱敬母橋,其孝行載入嘉慶《新安縣志》中。清乾隆四十年至清嘉慶五年(1775-1800),錦田水頭村泝流園建成,又名知稼堂,原為解決糾紛處,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改為學塾。清道光年間(1821-1850),鄧族十六個著名的士紳籌組興建二帝書院,元朗錦田水頭村,是同時供奉文昌帝及關聖帝的學塾。由於書院的前院以白磚砌成,稱為「白石巷」,而其學生被稱為「白石巷子弟」。凡此種種,可見鄧氏文教之盛。

自宋以來,鄧氏所獲之科名鼎盛,為新界氏族之冠,錦田鄧文蔚更是清代香港地區獲登進士的第一人。 茲舉科名一二如下:
•    明成化七年(1471)錦田鄧廷貞參加辛卯科鄉試,以《書經》中舉,授任江西萬安縣教諭。
•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錦田鄧良仕以庚戌歲貢名額獲選入讀國子監,後授任訓導。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錦田鄧文蔚參加乙丑科殿試,中第三甲進士,獲授浙江衢州府龍游縣知縣。
•     清乾隆元年(1736),錦田鄧與璋參加丙辰恩科鄉試,以《書經》登第中舉,後於乾隆二年(1737年)及乾隆七年(1742年)考中明通榜,獲授德慶州學正。
•    清乾隆元年(1736),錦田鄧紹周以丙辰恩貢名額獲選入讀國子監,後獲授韶州府英德縣教諭,歷署連山、仁化、陽山諸縣教諭。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錦田鄧英元參加己酉恩科武舉鄉試,考中武舉人,後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參與贊助編修《新安縣志》。
•    清嘉慶十八年(1813)錦田鄧大雄參加癸酉科武舉鄉試,考中武舉人,後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贊修《新安縣志》。
•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錦田鄧晃參加壬午科鄉試,以《書經》中舉,後任文岡書院講席。

永隆圍圍門中懸掛的「進士」牌匾。(網上圖片)
永隆圍圍門中懸掛的科名牌匾。(網上圖片)

父祖傳來的文教與忠義,使得錦田鄉民成為1899年新界抗英主力之一,卻因火力差距太大、外無強援等因素而慘敗。1899年4月,港府接管新界,村民拒絕打開吉慶圍大閘,軍隊強行推倒牆壁,拆去大閘。至1924年,鄧伯裘向港督請願成功,村民才可於1925年重裝大閘。泰康圍則在1899年被佔領之時,被港英警察拆去鐵門,搬到舊大埔理民府作戰利品,其後再運回愛爾蘭。1924年,鄧氏向政府請願,港府遂於1925年將泰康圍一道鐵門聯同吉慶圍的鐵門歸還於民,裝回原處。

錦田千年來皆以農為本,時至今日,農業活動仍然活躍。香港的農業隨時間不斷萎縮,但現時錦田仍為香港少有的農耕集中地之一,依然靜靜的等待著下一個千年。
 

《錦田懷古》 
沃連阡陌山河錦 嶺外安居是秀田
樂業開荒枝長茂 千年族裔世稱賢

 

 

 

作者:蔡兆浚 (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