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粉嶺位於北區,是香港最北部的新市鎮——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但在新市鎮未發展之前,粉嶺一帶已有悠久的歷史。今日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峰巒秀麗的龍山依靠,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今天就和大家講講粉嶺的歷史與地名的由來。

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峰巒秀麗的龍山依靠,
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峰巒秀麗的龍山依靠。
從上水方向望去粉嶺龍山。
從上水方向望去粉嶺龍山。


求雨名山 地名由來

粉嶺,一説古名「鴉鵲塱」,又稱「粉壁嶺」。粉壁嶺的得名與區內傳說有鄉民求雨的大嶺山(即今上水華山)有關。據說,大嶺山上有石壁,雪白如粉,故被村民稱為「粉壁嶺」,附近村莊亦以此為名,嘉慶《新安縣志》「官富司管屬村莊」即記有村莊「粉壁嶺」,為粉嶺地名第一次被記載。後來「粉壁嶺」之名簡化為「粉嶺」,並演變成附近一帶的地名。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大嶺山,在縣東上水村後。歲旱,鄉人禱雨必應」,被稱為「靈山」。而鄰近的上水廖氏也曾登華山求雨,目前可考最早的求雨石碑於道光十九年(1839)所立,可見此傳説也有一定的真實性。
 

南宋開基 卜居龍山

粉嶺區明確的歷史,始於南宋,與粉嶺彭氏密切相關。南宋淳熙十年(1183),江西盧陵人彭桂率族自揭陽遷到東莞縣龍山地區(今粉嶺龍躍頭一帶)定居,成為今日粉嶺彭氏的始祖。根據《粉嶺彭氏族譜》:「宋始祖彭桂公…...乃澤公之二子……開基始卜居寶安縣龍山居焉。後因鄧姓由莞城而來,與祖為鄰。後龍山為鄧所僭,公之孫因徙居樓村,後子孫於萬曆年間復徙居於粉壁嶺,遂立圍以居。」粉壁嶺,即是「粉嶺」一名的前身。

《彭氏族譜》
根據《粉嶺彭氏族譜》:「宋始祖彭桂公…...乃澤公之二子……開基始卜居寶安縣龍山居焉。後因鄧姓由莞城而來,與祖為鄰。後龍山為鄧所僭,公之孫因徙居樓村,後子孫於萬曆年間復徙居於粉壁嶺,遂立圍以居。」

 

艱難守業 歷經數遷

與其他新界氏族不同,粉嶺彭氏的發展歷程似乎特別曲折艱辛。根據《寶安縣粉嶺鄉彭氏桂公祖系族譜》,粉嶺彭氏自始祖彭桂在龍山擇地立村「以稼穡(農業)開基」後,勢力較強的鄧氏不久後就從東莞遷入,並與之為鄰,不久發生紛爭,結果鄧氏「漸僭龍山之地」,而彭氏則於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遷居粉嶺樓村,後人又分徙往粉嶺村,「建茅草磚泥屋以居,植農養牧為活」。可見彭氏輾轉流離之艱辛。明萬曆年間(1573-1620),龍山彭氏遷入粉壁嶺,建立粉嶺圍,「建屋四十二間,族漸大矣」。但人口増長,又使彭氏困於耕地有限,造成糧食不足。彭氏所在的粉嶺圍遠離河流,土地又較為貧瘠,不利稻米種植。因此彭氏族人生活困苦,只能依靠力田和施肥確保收成。

科舉功名是傳統氏族在鄉里權力的重要來源。但按嘉慶《新安縣志》〈選舉表〉記載,卻未見有粉嶺彭氏的成員被載入志,反而龍躍頭鄧氏和上水廖氏功名鼎盛,彭氏在地理上位處兩者之間,發展之局限可以想見。彭氏宗祠之建築格局,亦未如他族之恢宏,而屬兩進院落,亦可反映當時的彭氏勢力不大。

儘管波折重重,明清以後的粉嶺圍仍發展成粉嶺正圍、北圍和南圍三條鄉村,又分衍出粉嶺樓村、掃管埔村和大埔汀角村的彭氏分支。粉嶺圍北便村有建於明萬曆初年的彭氏宗祠。三聖宮位於北便村之北,於開村時並建,明末因誤傳風水問題而遷至九嶺田心,至1948年遷回現址。歷經日佔時期及遷建,原有文物大多遺失或損壞。廟内供奉北帝、文昌及關帝,但由於北帝是粉嶺彭族最重要的守護神,故通常慣稱三聖宮為北帝廟。粉嶺圍還保有其他傳統習俗,如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及每年元宵的太平洪朝。

三聖宮位於北便村之北,於開村時並建,明末因誤傳風水問題而遷至九嶺田心,至1948年遷回現址。歷經日佔時期及遷建,原有文物大多遺失或損壞。廟内供奉北帝、文昌及關帝,但由於北帝是粉嶺彭族最重要的守護神,故通常慣稱三聖宮為北帝廟。
三聖宮位於北便村之北,於開村時並建,明末因誤傳風水問題而遷至九嶺田心,至1948年遷回現址。歷經日佔時期及遷建,原有文物大多遺失或損壞。廟内供奉北帝、文昌及關帝,但由於北帝是粉嶺彭族最重要的守護神,故通常慣稱三聖宮為北帝廟。

 

遷海復界 參建石湖墟

清初實行遷海令,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當時粉嶺地區的鄉村全在遷界之列。居民強迫遷徙,流離失所,死傷極多,田園荒蕪,頓失生計,廣東詩人屈大均更稱「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康熙七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上疏,力陳遷海之害。翌年,清廷下令復界,包括彭氏在内的原居族群得以回歸故里。粉嶺彭氏、龍躍頭鄧氏、上水廖氏、河上鄉侯氏和太坑文氏「得慶更生,深感二公之德,乃集資在上水石湖建立報德祠,籍以崇祀報恩」。1955年的石湖墟大火中,報德祠遭大火焚毀,災後重建卻未重建報德祠,二公神位自此就移奉到巡撫街新建成的大樓內。但新舊約聯合組成的周王二院有限公司,仍會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一拜祭二公,並設宴慶祝。
 

古炮圍樓 保境安民

今人在1986年粉嶺圍圍堡拆卸期間,於圍基下挖得古炮三門。按該村1986年所立的碑文,古炮是彭氏於清康熙初年、復界之後所購置,用以拒盜。清初實行遷海令,權力真空令香港地區所在的新安縣成為山賊、海盜藏身之地,四出流劫,時人深受其害,後來的新安知縣李可成更要大舉鄉勇官兵往討,可見寇盜之勢熾。粉嶺圍彭氏此期間爲求自保,故「購此古炮、置圍堡,作護村抗拒」。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村民為免惹禍,將古炮埋在圍基下,直至拆卸圍堡時才重見天日。如今古炮放置在圍門外,以供展示。大家路過北區,不妨去看看這有數百年歷史的古炮與圍樓。

今人在1986年粉嶺圍圍堡拆卸期間,於圍基下挖得古炮三門。按該村1986年所立的碑文,古炮是彭氏於清康熙初年、復界之後所購置,用以拒盜。
今人在1986年粉嶺圍圍堡拆卸期間,於圍基下挖得古炮三門。按該村1986年所立的碑文,古炮是彭氏於清康熙初年、復界之後所購置,用以拒盜。
粉嶺圍彭氏於清初復界之後,為求自保,「購此古炮、置圍堡,作護村抗拒」。
如今古炮放置在粉嶺圍門外,以供展示。

《遊粉嶺》
粉壁無瑕居北嶺 鳳凰倚伴後龍山
鄉賢躍盛功存世 風吹雲過自得閑
 

 

 

作者:蔡兆浚 (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