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今日的塔門,以青草地、牛和漁村風光成為港人的旅遊熱點。但除了魷魚乾、牛和青草地外,讀者又知道塔門的地名來源和歷史嗎?

塔門,亦稱塔門洲,古稱「佛塔」,位於赤門海峽峽口。該島略呈長形,南北長而東西短,地勢北高南低,島上最高點為島北的茅坪山。塔門東岸直面大鵬灣,由北至南,有北灣、車灣和弓背灣三個海灣。呂字疊石、塔門洞等特殊地貌均位於東岸。至於民居則主要分佈在塔門西南岸,該處有一個凹入的小港灣以供船泊避風,塔門碼頭、街市及商舖均聚集於此。沿著岸邊,則是塔門的主要街道塔門海傍街,連接島上上圍、中圍、下圍、榕樹村及塔門漁民新村五個主要村落。
 

佛塔聳立 迎海之門

塔門的古稱「佛塔」,首見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所附〈廣東沿海圖〉。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新安縣志》則記載為「塔門」。塔門的地名由來,主要有兩說:

一、呂字疊石說。塔門東南弓背灣岸邊石灘,有呂字疊石,高約六公尺,正面呈「呂」字形,由兩截巨石上下堆疊而成。呂字疊石遠觀形如佛塔,過去的漁民以為航標,後又簡稱為塔門。亦有説該島東南岸巨石如林,像佛塔矗立海岸,故名。

二、海蝕洞說。疊石之北,有名曰「塔門洞」的海蝕洞,洞口高約5米、闊約3米,相傳可直通至塔門天后廟內神檯之下,伏耳神檯,可聞拍濤之聲云云,甚有傳奇色彩。該洞遠觀猶如一道迎向大海之門,加上附近的疊石,故名。

至於塔門的官方英文名稱為Grass Island(草洲),則是1898年英國人接管新界後,以島上有大草地,多野草、灌木、露兜,少樹木的特點而命名。

塔門的古稱「佛塔」,首見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所附〈廣東沿海圖〉。
塔門的古稱「佛塔」,首見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所附〈廣東沿海圖〉。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新安縣志》則記載為「塔門」。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新安縣志》則記載為「塔門」。

 

天后古廟 清代文獻

天后是華南漁民的傳統信俗,塔門亦不例外。塔門自明代開始有人定居,以捕魚為生,島民大多信奉天后,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例有慶典。此外,該島每十年舉行一屆太平清醮,為期五日,期間會演劇酬神。塔門天后古廟建於康熙(1662-1722)年間,坐落於塔門海傍街尾處高地上的廟場,毗鄰關帝宮,相鄰又有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水月宮。該廟「枕山環海,林木陰翳」、「宮闕巍峨」(<重修天后古廟碑記>),規模頗大,後於雍正(1723-1735)年間重修擴建,又在乾隆(1736-1795)初年、嘉慶元年(1796)、嘉慶三年(1798)、1907年及1962年、1972年、1976年、2008年幾經重修。廟內現存鑄於乾隆二年(1737)的銅鐘、乾隆八年(1743)的<葉徐送產碑>,以及嘉慶三年(1798)的<重修天后古廟碑記>,為記載當地歷史的珍貴文獻。

塔門每十年舉行一屆太平清醮,為期五日,期間會演劇酬神。
塔門每十年舉行一屆太平清醮,為期五日,期間會演劇酬神。
塔門天后古廟建於康熙(1662-1722)年間,坐落於塔門海傍街尾處高地上的廟場,毗鄰關帝宮。
塔門天后古廟建於康熙(1662-1722)年間,坐落於塔門海傍街尾處高地上的廟場,毗鄰關帝宮。
塔門天后古廟建於康熙(1662-1722)年間,坐落於塔門海傍街尾處高地上的廟場,毗鄰關帝宮,相鄰又有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水月宮。
塔門天后古廟相鄰的水月宮,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

 

客商聚集 興盛一時

對照塔門天后古廟内<葉徐送產碑>和<重修天后古廟碑記>的記載,可知塔門天后古廟在康熙年間,由「東官(東莞)魚客(漁民)首事」胡文壽建立。至雍正初年,殿宇頹毀,信眾重修,進行擴建,「增其式廓,規模視昔有加焉」(<重修天后古廟碑記>)。除了天后古廟外,兩塊碑文也顯示塔門在清代中葉已經是船舶進出大步海(今吐露港)的必經島嶼,「漁舟得以利涉於斯」(<重修天后古廟碑記>),「客商來往灣泊……大小漁船……人民叢集,燈火爃煌」(<葉徐送產碑>),盛極一時。

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可見塔門位處赤門海峽峽口,為來往大步海船舶的必經之地。
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可見塔門位處赤門海峽峽口,為來往大步海船舶的必經之地。


乾隆八年(1743)的<葉徐送產碑>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廟宇碑記之一。該碑記載東莞信眾徐紹勳和葉昂申二人於雍正初年將「土名佛塔門(今塔門)、大浪、蛋家灣、南蛇(今蚺蛇灣)、爛泥灣、浪茄等處稅田,以及村場、山所」奉送神宮(天后古廟),作為歲時崇祀之費,但產業其後為人佔據。至乾隆六年(1741),葉徐二人向新安知縣申訴,討回業權,為免日後再生事端,勒碑為證。碑內詳細記載了塔門附近一帶的地名,如坦尾、車灣、仰塘、蛇粥等,對於考證當時的香港地名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嘉慶三年(1798)的<重修天后古廟碑記>則載有當年為塔門天后古廟重修捐款的600多名信衆名單,包括罟店、店舖、船戶,從中亦可知塔門在清代中葉作為大鵬灣「形勝之區,舟楫通津之所」的興盛。

道光年間,沙頭角鹿頸圍雞谷樹下藍氏的子孫散居島上,至今島上仍多藍姓。但因僻處新界東北部海上,交通不便,現代的塔門人口漸減。今次到塔門遊覽,遊人很少,但夕陽之下,從塔門天后古廟望去大海,仿佛又再回到了那個興盛輝煌的塔門。

《塔門訪古》  
海天一色泛舟遊 波樣浮漣接白鷗
久處囂塵觀碧水 風吹雲過塔門洲

 

 

 

作者:蔡兆浚 (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