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古代香港的採珠業一文介紹了古代香港曾是官方採珠重地的歷史。原來近代香港亦是珍珠養殖業勝地,甚至有本地出產的養殖珍珠。中心自然部類編輯早前趁着冬季珍珠插核時節 (養珠最核心的工序),前往老虎笏珍珠養殖場考察,訪問養殖場創辦人葉定民和珍珠業研究者甄華達,以了解香港珍珠業歷史及考察吐露港北岸自然環境。

建於魚排上的老虎笏珍珠養殖場
建於魚排上的老虎笏珍珠養殖場。

戰後本港養珠業歷史可回溯至1950年代,日本珍珠商人向海外尋找養殖場地,由於香港天然條件合適,獲選為投資地點之一,日本養殖技術亦於同期傳入。1958年,香港政府推出《珍珠養殖(管制)條例》,限制野生企鵝珠母貝(Pteria penguin)的採集,標誌政府正式規管行業發展。

香港養珠業全盛時期,曾有六家養殖公司在西貢和吐露港沿岸同時開業,經營者包括馮秉芬、律敦治和嘉道理家族。1960年,漁農處處長布力奇 (W.J. Blackie) 向輔政司提出,整個吐露港如闢為珍珠養殖場,香港每年產量可達日本全國產量的一半,說明香港發展養珠業的巨大潛力。

由於1960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導致東部水域水質受影響,大量養殖珍珠貝死亡,加上本港欠缺珍珠加工技術,令成珠銷售價值不高,大部份養殖公司從營運之始盈利有限,最終無奈結業。1970年代本港養珠業逐漸沒落,政府亦於1995年廢除《珍珠養殖(管制)條例》。

老虎笏沿岸的香港珍珠有限公司珍珠養殖場遺址,至今仍見房屋及碼頭殘餘。該公司於1960年代由本地商人馮秉芬經營。
老虎笏沿岸的香港珍珠有限公司珍珠養殖場遺址,至今仍見房屋及碼頭殘餘。該公司於1960年代由本地商人馮秉芬經營。
甄華達向編輯介紹老虎笏珍珠養殖場的運作。
甄華達向編輯介紹老虎笏珍珠養殖場的運作。

近年,養珠業以導賞團形式復興。葉定民分享他始於1999年在老虎笏養珠的經歷。當年他購入魚排後,意外發現海床有大量馬氏珠母貝(Pinctada martensi),於是將魚排轉為養珠之用。後來,他前往海南島學習插核,高峰時養殖多達30,000隻珠母貝,至2006年因水質受污染而結業。甄華達因在大學從事研究的機緣,曾與葉定民合作鑽研養珠技術,今天他們仍遊走於全港養魚區,向學生傳授插核技術。考察當天,葉定民從魚排中取出馬氏珠母貝及企鵝珠母貝,向編輯講解本地珍珠貝的種類,更即場示範馬氏貝的插核過程。 老虎笏魚排附近的三門仔村民,仍住有曾任職於養殖公司的馬氏和企鵝珠母貝的選種和插核高手。香港是東方之珠,名不虛傳。 

葉定民在本港收成的最大珍珠之一,直徑達8.5mm。
葉定民在本港收成的最大珍珠之一,直徑達8.5mm。
左邊兩隻為企鵝貝,右邊兩隻為馬氏貝,兩者體型差異明顯
左邊兩隻為企鵝貝,右邊兩隻為馬氏貝,兩者體型差異明顯。
插核工具。
插核工具。
以送核器將淡水貝貝殼製成的珍珠核及細胞片插入生殖器,手術一般是在貝類輕微開口時進行。圖中貝殼打開,以便向讀者展示插核位置。
以送核器將淡水貝貝殼製成的珍珠核及細胞片插入生殖器,手術一般是在貝類輕微開口時進行。圖中貝殼打開,以便向讀者展示插核位置。


 

 

 

作者:袁榮致(編輯助理)
上載日期: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