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旗袍」是指1920年代以後流行的一種中國傳統女性袍服,直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同類袍服在香港有「長衫」的稱謂,包括男女裝的中式長袍。《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2017年8月14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20個項目,除了已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項目外,還包括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及南音等在內的項目,而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在 2021年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可見長衫歷史源遠流長。

根據《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一書中記載,1919年五四運動後,女學生開始穿着男性長袍遊行,女穿男袍隨之在1920年代流行起來,廣州和香港亦很快跟上北方大城市的時裝潮流。由於這些新興女服像廣東女性穿的「衫」,只是加長長度並蓋着縮短了的褲管,時人便稱這些女袍為「長衫」。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上海與香港交流頻繁,新興事物容易在兩地傳播,長衫潮流便是其中一項。1930年代普遍被視為「海派旗袍」的成熟期,上海女士配搭旗袍的時髦形象,也造就了大批手藝精湛的「本幫裁縫」。那時候香港的職業裁縫水平與上海有差距,但隨着香港女子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崇尚自由的思想開始散播,女性在穿衣方面亦較自主,加上香港華洋貨品薈萃,各種商品緊貼上海新興潮流,長衫得以在香港加快發展。至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上海及廣州相繼淪陷,不少追隨老主顧的裁縫南來避難,成為香港最早期的「上海裁縫」,提高了本地長衫的工藝水平。

香港華洋貨品薈萃,各種商品緊貼上海新興潮流,長衫得以在香港加快發展。
香港華洋貨品薈萃,各種商品緊貼上海新興潮流,長衫得以在香港加快發展。

至1950年代,香港女性地位躍升,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多,由於女性加入職場,消費能力攀升,社交圈子擴大,對穿衣相對較以往講究。當年中學畢業的香港女性,亦會訂造長衫作應徵工作時面試之用。當時西方流行「簡約主義」,香港長衫亦順應潮流,長度由膝下三、四吋縮短至膝下一、兩吋,無腰帶和口袋,鑲滾和花邊大幅減少,盤釦花紐亦很少採用。

到了1960年代,香港長衫到了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期的長衫更貼身,突出身體曲線。為了肩頸和衣袖接駁處更貼服,有些袖子會前後裁開,依肩頭的弧度重構衣片,稱為「十字袖」;有些會把S形的襟位拉成直線,變成V形領口。1960年代的長衫下襬收窄,側衩低開,走路起來蓮步姍姍,更顯婀娜多姿,但窄得難以開步的下襬,設計屬不切實際,有些人會在一邊衩口裝上小截拉鏈,方便提腿上車,女性愛美的天性表露無遺。

長衫的流行,令不同階層的香港女性也會穿着。例如女教師及中學女生會穿着素淨、簡樸而耐洗的長衫;華人社會的大家閏秀會穿上面料上乘的長衫,綴上精緻的滾邊、盤釦和花紐等。由於長衫成為上海時尚女性和電影明星的服飾,廣州及香港的伶人也相繼仿傚,她們在公眾場合都會穿上大方得體又不失嬌艷的長衫示人。較花巧的款式或能在塘西(即現今香港島西環屈地街至堅尼地城一帶的地段)鶯燕身上找到,由於石塘咀一帶曾經妓院林立,妓女們款客及演唱時,都會穿上鑲滾講究、刺繡精緻的長衫爭妍鬥麗。

長衫經國際電影的角色發揮後,更成為經典服飾。例如1955年的荷里活電影《生死戀》中,飾演瑪麗醫院醫生韓素音的女演員珍妮花鍾絲,在戲中示範了多款流行長衫,電影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飾設計」,讓西方觀眾見識到香港長衫的魅力。而1961年的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扮演妓女的關南施穿上短袖及緊窄貼身的長衫,其誇張的高衩設計,也反映了當時歡場女性的長衫特色。兩套電影中的女角地位迥異,但二人穿上不同設計的長衫卻也恰如其分,穿衣者優雅雍容,長衫顯得貴氣端莊;穿衣者性感嫵媚,長衫隨即添上誘人風情,反映了長衫的高度可塑性。

1955年的荷里活電影《生死戀》中,飾演瑪麗醫院醫生韓素音的女演員珍妮花鍾絲,在戲中示範了多款流行長衫。(網上圖片)
1955年的荷里活電影《生死戀》中,飾演瑪麗醫院醫生韓素音的女演員珍妮花鍾絲,在戲中示範了多款流行長衫。(網上圖片
1961年的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扮演妓女的關南施穿上誇張的高衩設計,也反映了當時歡場女性的長衫特色。(網上圖片)
1961年的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扮演妓女的關南施穿上誇張的高衩設計,也反映了當時歡場女性的長衫特色。(網上圖片

縫製長衫需要仔細度身,愈是貼身,量度的部分愈多,一般由15至20個部位不等。每位長衫師傅的度身尺寸單都有不同的設計,部位名稱亦不盡相同。《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一書從不同的度身尺寸單整合出來,發現度身訂造長衫時約有20個部位需要量度——前身長、後身長、腰闊、前小腰、後小腰、半中腰、中腰、下腰、背長、衩高、衩橫、下襬闊、肩闊、袖長、袖口、夾闊、領闊、領前高、領後高及胸摺。

縫製長衫需要仔細度身,愈是貼身,量度的部分愈多。
縫製長衫需要仔細度身,愈是貼身,量度的部分愈多。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今年9月28日至12月27日,在時裝資料館舉辦「傳承『一種獨特的美』長衫展」展覽,展出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大師殷家萬及當代時裝設計師等的設計。展覽展出了十九世紀最古老的長衫款式,當時只有上身,下身需另外配上長褲;也展出曾向著名導演楊凡借出作電影《遊園驚夢》戲服的1920年代長衫。展覽亦介紹了長衫立領、前襟、花紐、開衩及緄邊等的重要設計,例如立領的形狀及高度,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流行和時代意義,立領愈高愈貼服,可美化臉型,更顯端莊。1930年代的長衫大多高立領,1940年代百業蕭條,立領變矮,1950年代至1960年代流行簡約主義,立領演變成不高不矮。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今年9月28日至12月27日,在時裝資料館舉辦「傳承『一種獨特的美』長衫展」展覽,展出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大師殷家萬及當代時裝設計師等的設計。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今年9月28日至12月27日,在時裝資料館舉辦「傳承『一種獨特的美』長衫展」展覽。
展覽展出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大師殷家萬縫製的長衫。
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大師殷家萬縫製的長衫。
十九世紀最古老的長衫款式,當時只有上身,下身需另外配上長褲。
十九世紀最古老的長衫款式,當時只有上身,下身需另外配上長褲。
曾向著名導演楊凡借出作電影《遊園驚夢》戲服的1920年代長衫。
曾向著名導演楊凡借出作電影《遊園驚夢》戲服的1920年代長衫。
立領愈高愈貼服,可美化臉型,更顯端莊。
立領愈高愈貼服,可美化臉型,更顯端莊。

至於腳衩亦是長衫講究的部位,女裝長衫在1920年代流行於上海時,受洋化開放影響,款式緊窄腰身,長及足踝,兩側開衩隱約窺見整截小腿,突顯身段曲線。1930年代香港的長衫則是直身收腰,兩側開衩,1934年更開高衩至臀部位置,其後逐漸降低。值得注意的是,1940年代晚期,絕大部分香港長衫仍屬平面結構,裁縫主要運用「歸撥」的熨燙技術,令衣服更貼身,穿衣者站立時長衫側衩互相緊貼,不會撇開。到了1950年代開始採用西方立體結構「分割式」裁剪方法,關鍵是前後衣片分開,斜肩、裝袖、前幅兩脇和前後幅腰圍處「收省」。

腳衩亦是長衫講究的部位,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
腳衩亦是長衫講究的部位,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

除了剪裁,長衫的裝飾及用料亦非常嚴謹。飾有「如意」雲紋的長衫,取其吉祥之意,但製作工序繁複,要求精湛的手藝,故此製作一件如意式樣的長衫做工較為昂貴。「如意」通常用在長衫上的領、前胸、肩口、袖口及衩口等地方,令長衫更顯雍容華貴的氣派,故深受富貴人家歡迎。外觀精緻的花紐主要應用在長衫領口及襟位上,圖案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寓意各有不同,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底蘊。至於長衫面料亦多樣化,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於外國紡織品大量入口,絲織品、絲絨、法國蕾絲、花呢等面料應有盡有,而素色及陰丹士林藍布的長衫也風靡一時,深受女學生及職員的喜愛。

飾有「如意」雲紋的長衫(左及左二),取其吉祥之意,「如意」通常用在長衫上的領、前胸、肩口、袖口及衩口等地方,令長衫更顯雍容華貴的氣派。
飾有「如意」雲紋的長衫(左及左二),取其吉祥之意,「如意」通常用在長衫上的領、前胸、肩口、袖口及衩口等地方,令長衫更顯雍容華貴的氣派。
花紐主要應用在長衫領口及襟位上。
花紐主要應用在長衫領口及襟位上。
花紐圖案豐富多樣,寓意各有不同,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底蘊。
花紐圖案豐富多樣,寓意各有不同,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底蘊。

長衫發展至今成了長青服飾,不少知名時裝品牌如上海灘及Vivienne Tam設計的長衫,揉合了中國傳統特色及當代元素,將長衫打造成國際潮流產物。為了推動文化傳承,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在展覽中亦展出了港粵兩地學生的作品,希望為長衫注入新動力,也令年輕一代懂得欣賞長衫之美。

展覽中亦展出了港粵兩地學生的作品,希望為長衫注入新動力。
展覽中亦展出了港粵兩地學生的作品,希望為長衫注入新動力。

 

 

 

上載日期: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