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9月是開學的月份,莘莘學子收拾心情上學去。香港由最早只有氏族子弟可在村內書室讀書,經歷多年教育制度改革,教育普及化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而學生可按興趣及能力選修科目,但部分科目的發展原來背後「有段古」。

9月是開學的月份,莘莘學子收拾心情上學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9月是開學的月份,莘莘學子收拾心情上學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105年後(即北宋崇寧四年後),江西吉水鄧符協遷居岑田圭角山(即今日的錦田桂角山)下,創辦力瀛書齋,是香港地區已知最早的書院。直至二十世紀初,宗族對地方教育作出不少重要貢獻,因為在科舉時代,若族中成員能考獲功名,除了有機會在朝廷任官,更可提高本身宗族的威望,加強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而學塾的講授內容,包括初階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進階的需讀《四書》、《五經》,另要熟習八股文格式以應付科舉。

根據《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中記載,1842年,馬禮遜紀念學校由澳門遷至香港摩利臣山,是香港首間英文書院。在1841年至1858年間,已有6間西方宗教團體先後來港辦學,由於以傳教及培養牧師為目的,教會學校在香港發展迅速。

1877年,軒尼詩(Pope Hennessy)就任港督,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基於政治和商業上的需要,所有政府學校必須實施英語教學。」至1896年,香港的英文書院已達101間。

20世紀初,大批知識分子來港從事教育事業,促使不少中文學校出現。《總述 大事記》提到,1915年,港府公布成立漢文教育組,負責促進香港中文教育發展。時任港督金文泰力主提高對中文教育的重視,先後成立官立漢文中學(金文泰中學的前身),以及推動香港大學在1927年成立中文系。

1945年戰後出現嚴重失學問題,民間團體相繼開辦義學,如大埔官立學校免費識字夜校、東蓮覺苑寶覺女子職業學辦、鴨脷洲漁民學校等,天台學校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求學機會大增。

1963年李鄭屋邨的天台學校(左);現已拆卸的佐敦谷邨,當年也建有天台學校。(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
1963年李鄭屋邨的天台學校(左);現已拆卸的佐敦谷邨(右),當年也建有天台學校。(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提到,港府於1960年將全港中學分成文法中學、工業中學和職業先修中學三類學校。文法中學主要提供銜接至大學教育的傳統課程,三年制的工業及職業先修中學則提供應付工商業需求的實用學科,如金工、木工、室內設計等。為滿足社會工業需求,七十年代的工業學院大量湧現。1978年,香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全港官立及資助類別的初中班級不再收取學費,令更多人能夠接受教育。至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港府銳意增加大學入學率,陸續興建大專院校,發展高等教育。此外,為了培育藝術人才,港府於1984年創立香港演藝學院,設有舞蹈、戲劇、音樂及科藝學院。

隨著香港回歸祖國,政府在九十年代著力推動母語教學,政策至2009年才獲微調,學校重新擁有選擇以英語或粵語教學的自由。2000年,特區政府提出六成適齡青年達至專上教育指標,短短6年間,副學士學額由9,397個躍升至06年31,768個。

至於學生修讀的科目,多年來亦有不少變化及發展,影響深遠。例如《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中提到,1973年,教育司署宣布小學數學科課程全面採用十進制,但保留部分英制計算單位及中國傳統量度單位。

昔日的課程設計中,以男生學習工藝、女生學習家政為原則。1999年,平機會指男女校有上述兩科供學生修讀,然而大多數單性別學校只提供其中一科,形容做法定下性別限制,如果不容許女生選修「設計與科技」或男生選修「家政」,即是基於這些學生的性別而對他們作出歧視,自此不少學校逐漸改為男女學生均可修讀「設計與科技」及「家政」。

昔日的課程設計中,以男生學習工藝、女生學習家政為原則,但被平機會指做法定下性別限制。(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昔日的課程設計中,以男生學習工藝、女生學習家政為原則,但被平機會指做法定下性別限制。(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政府及公共事務」(GPA)科與「經濟及公共事務」(EPA)科常被混淆。原來在1983年,香港考試局及教育署已研究開辦「政府及公共事務」科,以取代「經濟及公共事務」科,最終「政府及公共事務」科在1989年開設。「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在1997年加入中央人民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關係、《基本法》等概念,強調國民身份的重要;「政府及公共事務」科亦在回歸後加入與中國政治架構有關的課題。2010年再開辦「生活與社會」科,課程綜合及更新了九十年代發展的「經濟與公共事務」科及「社會教育」科,它的設計是建基於小學常識科提供的學習經歷。

及至2009年,「通識教育」科成為三三四新高中課程中的四大必修科之一,內容涉及「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等議題,旨在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各單元設計是整合自1992年設立、高級補充程度會考的預科課程「通識教育」科以及自2003年設立的中學會考課程「社會教育」科、「科學與科技」科、「綜合人文」科;亦有指「通識教育」科與「政府及公共事務」科及「經濟與公共事務」科的部分內容重疊。「通識教育」科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並會為學生提供前往內地學習機會,預計2024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是首屆開考年份。

 

 

 

上載日期:2022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