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香港中文大學於2023年迎來60周年,即「甲子」之年,近日在與校舍相近的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微型藝術展」,由9月15日至10月17日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展出多個中大「地標」,包括「百萬大道」、「飯煲」及「四條柱」等50件微型展品,相信定能喚起眾多校友的青春回憶。

展覽連日來吸引不少市民參觀。(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Facebook專頁)
展覽連日來吸引不少市民參觀。(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Facebook專頁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63年10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成立典禮,標誌由新亞、崇基、聯合三家書院組成的大學正成立。同年11月,香港政府委任李卓敏為該校的首任校長。1986年再創立逸夫書院,2006年至2007年新增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至目前共九間成員書院。中大是香港歷史上最久遠的高等學院,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在1970年代,更成功掀起「中文運動」,在殖民地時期爭取中文享有官方語言地位,別具歷史及時代意義。

中大是香港歷史上最久遠的高等學院,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圖中顯示1975年的中大科學館,當時的外壁尚未有大學校徽。(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中大是香港歷史上最久遠的高等學院,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圖中顯示1975年的中大科學館,當時的外壁尚未有大學校徽。(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但他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而中大特殊地方在於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融合到各學科的大學。」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並不狹指文科,而是包括一切學科,因此校訓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

中大校舍位於沙田馬料水,總面積達138.4公頃,是全港最寬廣的校園。偌大的校園有不少著名「地標」,包括位於大學圖書館與科學館之間的林蔭大道,又名為「百萬大道」,每年的大學畢業禮都在這裏舉行。

另一個中大人感到親切的地標,「飯煲」定必上榜。「飯煲」是指「中大科學館」中央、相連南北兩座大樓的演講大樓,它採用圓形設計,面向百萬大道之外牆嵌有巨型校徽,看起來像電飯煲,因而被冠名,畢業生都會來該處拍照。

每年有不少畢業生來到「飯煲」前拍照留念。(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每年有不少畢業生來到「飯煲」前拍照留念。(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四條柱」也是校園其中一個地標。位於大埔道的入口是中大正門,入口旁的石牌為「校門石闕」,正面刻有「香港中文大學」,入口正中的四幢石柱,俗稱「四條柱」,正式名稱是「華表」,是一種中國標誌性的建築。

今年逝世的著名雕塑家朱銘,其聞名於世的「太極系列」中,最後一個大系列「拱門」的首件作品,正是安放於大學圖書館正門前的「仲門」。附近的石台曾舉辦不少社會運動、辯論比賽、座談會與諮詢會,故有「烽火台」之稱。

安置於中大「百萬大道」、屬於「太極系列」之一的《仲門》是朱銘的著名作品。(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安置於中大「百萬大道」、屬於「太極系列」之一的《仲門》是朱銘的著名作品。(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專頁

在60周年微型展覽上,有多件作品重現上述提及的中大地標,作品更有指定情節。例如《百萬大道》微雕中,展現了今年2月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的畫面,台上有學生啦啦隊表演,台下嘉賓包括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及中大校長段崇智。參觀人士更可透過俗稱「四條柱」的《中大正門》微雕,一睹中大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得主高錕的風采。至於「飯煲」的微雕,則可看到一班畢業生拋起四方帽的經典場面。展覽現場更搭建了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供參觀人士「打卡」。

1:65的《百萬大道》由張勁松及其團隊創作,作品重現了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一眾嘉賓及校友聚首一堂,更有學生舞蹈團及啦啦隊現場表演。(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1:65的《百萬大道》由張勁松及其團隊創作,作品重現了中大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一眾嘉賓及校友聚首一堂,更有學生舞蹈團及啦啦隊現場表演。(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1:35的《中大科學館》(飯煲)同樣由張勁松及其團隊創作。(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1:35的《中大科學館》(飯煲)同樣由張勁松及其團隊創作。(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展覽現場更搭建了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供參觀人士打卡。(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Facebook專頁)
展覽現場更搭建了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供參觀人士打卡。(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Facebook專頁

展覽亦特別展出多項與沙田社區息息相關的作品,包括《沙田龍舟競渡》、《沙田雞粥》、《迴轉壽司》等,同場展出多個香港今昔街景,寓意中大與香港一起走過60年。有中大學生大使更會於展場帶領導賞團,向在場人士分享中大歷史。

1:12的《沙田雞粥》,由彭惠娟及潘麗華創作,反映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大迎新營,有大夥兒一同吃雞粥的傳統。(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1:12的《沙田雞粥》,由彭惠娟及潘麗華創作,反映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大迎新營,有大夥兒一同吃雞粥的傳統。(圖片來源:快樂微型藝術會提供)

 

 

上載日期:2023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