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說到香港第一詞人,大家會想起誰呢? 香港中華書局曾出版一套「香港詞人系列」叢書,並以不同分冊,介紹黃霑、向雪懷、林振強、潘源良、盧國沾、鄭國江等膾炙人口的粵語歌填詞人。又或有朋友會聯想到林夕或黃偉文等,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名字。

回首往昔,1950至60年代的香港第一詞人又會是誰呢?有學者認為是劉伯端(劉景堂,1887—1963)。不過,劉氏填的是舊體文學的詞,是位傳統文學詞人。

劉伯端,見1920年出版《心影詞》
劉伯端。(1920年出版《心影詞》)

由傳統文人/文學意義上的舞文弄墨、一派文人墨客的「詞人」與「填詞」,過渡到現時我們日常生活語意中、以至想像中具有藝術家氣質的廣東歌填詞人,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生活,即過去的精英、小眾與文人的唱酬文化,以及現代的大眾流行、娛樂、商品及市場文化,從中可窺見時代的轉變與傳統的褪淡。

那麼,劉伯端是什麼人?過去筆者曾因工作,協助整理羅旭龢爵士的女公子——聖保羅男女中學前校長羅怡基博士(Bobbie Madeleine Florence Kotewall,1916—1996) 的藏書。當中一本線裝書籍,讓人印象深刻,封面雖已不存,但書名頁《心影詞》三字躍然紙上,文雅工整。翻觸紙頁,感受到宣紙的柔軟與文字的脆弱。書附相片,著者斯文,詞句秀美,於是記得。

據黃坤堯〈劉景堂傳略〉,劉景堂號伯端,廣東番禺人,1887年生於韶關,起初供職廣東提學使司署之學務公所,嘗與丘逢甲(1864-1912)等名士往還,「公餘好為文酒詩鐘之會」,1911年黃花崗事起後移居香港,而後任華民署文案,公餘學詞。1950年與廖恩燾(1874—1954)創立詞社「堅社」,文人唱酬,參加者包括羅慷烈(1918—2009)、王韶生(1904—1998)、張紉詩(1912—1972)等。黃坤堯教授認為堅社「推動香港詞風,影響至為深遠。」1963年,卒於香港。生前刊行著作包括《心影詞》(1920年)、《滄海樓詞鈔》(1953年)等。劉氏之子劉殿爵教授(D. C. Lau,1921—2010)享譽學界,為語言學及翻譯權威,其《論語》《孟子》《老子》譯文,「被國際公認為標準英文譯本,影響深遠。」

劉景堂原著、黃坤堯編纂《劉伯端滄海樓集》(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1)
劉景堂原著、黃坤堯編纂《劉伯端滄海樓集》。(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1)
劉景堂:《滄海樓詞鈔》。(香港:東雅印務有限公司承印,1980年)
劉景堂:《滄海樓詞鈔》。(香港:東雅印務有限公司承印,1980年)
《滄海樓詞鈔》內頁(一)
《滄海樓詞鈔》內頁(一)。

黃坤堯教授評價劉氏詞作「意境高妙」、「淒迷婉約,語淺情長」。詞與詩固然體例格式不同,黃教授即認為「詞人往往執著於感情,或與詩人嚮往事功者不同」,又見兩者題材或有不同。詞可謂取材日常,以自然景色與傳統物事入詞,所抒之情,亦屬人所皆有。

讀劉氏所作《定風波》「秋日與六禾、叔文極登山臨水之興,賦此索和」:

幾點殘霞浸碧漪。暮天寥寂雁來遲。乘興偶然尋舊約。搖落。晚花誰念帶霜枝。病怯西風吹薄袖。呼酒。蒼顏難得有紅時。好是醉歸新月上。遙望。隔江燈火萬星移。

詞人結朋遊山玩水,寄情自然,又迎天色轉變,與友人共飲,欣賞美景,帶出情誼與生活情趣。

再觀《踏莎行》「送殿兒赴英倫」:

絕嶠分攜,危樓獨佇。萋萋草綠王孫去。老來別易見應難,臨歧忍作傷心語。
病掩孤檠,夢回疏杵。千山萬水愁風雨。東西南北總天涯,離魂隨汝知何處! 

據黃坤堯教授分析,此詩作於1960年,劉氏年屆74歲,並與結束休假需返回英國任教的兒子劉殿爵告別,「憂患餘生,再見為難」,藉詞抒發臨別之情,寫老人身處高樓形單隻影的凝望,雖期待兒子歸來,卻不知何時再見,「沈鬱頓挫,欲語還休」(黃教授語),回頭再述老來處境,以「疏杵」(即搗衣聲,指婦女為戍邊親人趕製衣服)營造愁緒,又以「東西」一句表達漂泊的境遇,流露親人離別的傷感。黃教授曾評價劉氏晚年之作「已能擺脫沉重的家國情懷……達觀順變;但親故死生之感,悼亡傷逝,憶友送妹,卻又如影隨影,嚙人肌骨。」

劉氏詞作,自屬香港文學一部份,亦嘗以香港地名入詞,如《浣溪沙》「漫游」:

夾路秋槐葉尚青。七香車轉九龍城。遊仙原是夢中程。
背月獨行難避影,探花不約舊知名。何勞石上問三生。

走居日常城區,度經平俗生活,亦可在人生的行旅間思索、企求生命的超越,黃坤堯教授評論此作「借遊仙一夢,點化永恆的情緣。」並稱許劉詞融合美學與哲思,「寫出不朽的生命。」考「何勞石上問三生」句所指的三生石,緣出佛教典故「緣定三生」,其中一說(其他理解是指愛情)乃指唐代隱士李源與圓澤和尚的三世友情,而詞句則從中帶出個體生命的超逸與情感的延綿。

《滄海樓詞鈔》內頁(二)
《滄海樓詞鈔》內頁(二)。

時下讀者如筆者日常慣用白話、新名詞以至潮流用語,閱讀傳統詩詞及用典之際,或感陌生,或生隔閡。然而沙裏淘金,或可多少品味當中情懷,以及前人遣詞造句的巧思。

時至今日,古典文學固非流行讀物,劉氏的詞藝詩藝卻未因此被遺忘,如專欄作家陶傑近年曾於YouTube channel介紹劉氏其詞其事。另外,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學選本及專書,如洪肇平、何乃文、黃坤堯、劉衛林編輯的《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鄒穎文編《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程中山主編的《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舊體文學卷》、杜祖貽、劉殿爵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精華》,以及鄒穎文編著的《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續編 : 詩社集、詞社集》,皆曾論及以至收錄劉氏佳作。若本地傳統文學與舊體詩詞因而日益廣為人知,誠為美事。畢竟,我們除了追求流行、進步、西化及現代化外,尚有傳統與過去的遺產,有待我們重新發現。

 


 

作者:趙浩柏(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