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清乾隆年間有多張不同場景的「萬國來朝」圖,不管元旦、冬至、萬壽節或國象慶典,都是大批使節各持該國的珍品貢物,站在富麗堂煌的宮殿門外,等待覲見大清皇帝。如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接待賓客有「士林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期望賓客能在這個不大的空間體驗香港文化,以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迎接寰宇中外的來賓訪客;不過,館長重申「士林館」絕不是貴賓廳,他仍在構思如何讓它有更多開放機會,給更多市民欣賞香港的藝術創作。

館長這個期望和要求,便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形象顧問劉小康來完成。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士林館 (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士林館 (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萬國來朝」(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萬國來朝」(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與嚴迅奇的合作經歷

訪問劉小康有關這個「任務」時,他首先是從跟建築大師嚴迅奇的合作談起,因為「士林館」是兩人合作多年又一默契之作。早在2000年,劉小康與嚴迅奇赴德國參加榮念曾策劃的國際交流活動──「香港在柏林」(Hong Kong in Berlin- Festival of Vision 2000年7月29日至9月10日),三百多位藝術家、音樂家、電影人和設計師雲集柏林,嚴迅奇製作的經典建築作品「竹亭」,用作文化交流和演藝中心,是首次在歐洲展出的大型建築藝術,成了當年文化節地標,劉感受到香港人的設計在海外備受關注。第一次正式與嚴迅奇合作是劉小康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2006年創立)創校校董之時,劉配合創新藝術教育,邀請嚴迅奇設計校舍,過程令兩人在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想法磨合拉近。後來2009-2010年嚴迅奇參加「香港西九龍填海區綜合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概念規劃比賽」,時至今天,嚴迅奇在熟悉的西九文化區設計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造就另一個傳奇。

「竹亭」模型(2000)(圖片來源:M+藏品及檔案之嚴迅奇檔案)
「竹亭」模型(2000)(圖片來源:M+藏品及檔案之嚴迅奇檔案)

因此當劉小康再和嚴迅奇攜手設計香港故宮的士林館時,兩人掌握了館長要讓賓客體驗香港文化的期望,決定注入大量香港藝術元素。劉小康共用了38位跨四代的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以他們的作品佈置士林館,供中外訪客欣賞。

劉小康認爲香港文化是由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前輩建構起來,所以首要選取大師作品。87歲的書法名家施子清在今年5月為士林館寫下八屏書法鉅作「後赤壁賦」,以小葉紫檀裝裱,後襯以嚴迅奇設計的中式屏風活動窗框,營造莊重典雅氛圍;大型書法對面是張義(1936-2019)的金色浮雕「坤」,雄渾古拙,張義作品多與甲骨文、龜甲、卦象等傳統中國文化象徵有關,但表現手法極現代創新;左牆全壁是馮永基捐贈的廿四屏巨型新水墨山水畫「千秋」,畫上有《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名字,劉小康回應二十四史,在畫的對面放置新舊「十二肖」廿四件雕塑,擺在陳維正設計的新式博古架「憶」內,涉及四代眾多香港設計師。地氈是劉小康特邀傅厚民設計的「交匯」,概念來自嚴迅奇設計香港故宮的瓦片,顔色選取非常特別,金中見青,金色正好配襯士林館內金色牆壁,而青色有年輕感,令房間生意盎然,顔色配搭符合文雅大氣的中國文化格局,不流於刻板傳統。至於招呼賓客的紫檀明式繞腳椅和茶几組合,是劉小康延續廿多年「椅子戲」系列的最新創作。

用這個佈置和組合,體現香港是如何演繹和傳承中國文化。

施子清「後赤壁賦」(後)和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前)(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施子清「後赤壁賦」(後)和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前)(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施子清「後赤壁賦」(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施子清「後赤壁賦」(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87歲書法家施子清為士林館寫下八屏書法鉅作「後赤壁賦」(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87歲書法家施子清為士林館寫下八屏書法鉅作「後赤壁賦」(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張義的《坤》(上)和劉家寶的《2012 龍行》(下)。(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張義「坤」(上)和劉家寶「2012 龍行」(下)(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張義「坤」(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張義「坤」(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馮永基「千秋」(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馮永基「千秋」(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馮永基「千秋」畫上有《漢書》等二十四史名字(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馮永基「千秋」畫上有《漢書》等二十四史名字(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陳維正設計的陳列𣕧「憶」 ,擺放四代眾多香港設計師的「十二肖」作品。(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陳維正設計陳列𣕧「憶」 ,擺放四代眾多香港設計師的「十二肖」作品。(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傅厚民設計的「交匯」地氈 (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傅厚民設計「交匯」地氈 (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前)和馮永基「千秋」(後)(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前)和馮永基「千秋」(後)(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
劉小康「明式繞腳椅」(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跨四代的新舊「十二肖」

舊「十二肖」雕塑設計項目持續進行了十四年,2008-2019年已完成了十二件生肖作品,每年邀請一位藝術家或設計師負責,然後把設計衍生成不同的文創產品。十二位藝術家涵蓋老中青,計有已故張義的「二牛」、靳埭強的「易馬」、莫一新和年輕雕塑家文鳳儀的「和鸞」和珠寶設計師陳瑞麟的「蛇舞」等。除了香港設計師或藝術家,「十二肖」項目也邀請來自香港的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或藝術家,例如在意大利工作的薩璨如(Cynthia Sah)、在意大利和希臘工作的室內建築設計師盧志榮、在美國工作的建築師陳日榮(Edwin Chan)、在美國從事汽車設計的劉家寳(Chelsia Lau)、在歐洲也從事汽車設計的羅偉基(Anthony Lo),他們都來自香港的,經常透過作品訴説香港創意的故事,把香港文化帶往世界各地。

在衆多前輩級作品中,劉小康特別介紹了四件:

首先是來自香港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汽車設計師劉家寶的「龍行」,劉小康找她設計龍是相信女性角度設計龍會比男性更富新意。劉家寶的確非常喜歡這個挑戰,她把設計汽車時注意每一個彎位的考慮放在龍身,因此「龍行」線條異常優美,並可轉換擺設角度,四面八方觀賞都有漂亮的視覺效果。這個雕塑工藝製作和物料難度亦高,劉小康參與其中,覓得意大利最頂尖設計和製作家具的公司完成製作。

劉家寶「龍行」(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家寶「2012 龍行」(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龍行」左右擺放兩位大師級的作品:張義的「二牛」和靳埭強的「易馬」。牛和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有密切關係,劉小康認識的張義是一位很傳統的中國人,找他設計牛是非常合適,張義設計的「二牛」是一頭金色中國水牛,摺紙造型深受歡迎,用特別方法鑄造增加豐富手感,選金青色,洋溢中國元素和古早感,「二牛」跟他另一件金色浮雕「坤」亦有關聯,因爲「坤」亦是從紙模製成,兩件金色作品在士多館內遙相呼應。靳埭強的「易馬」,靈感來自談陰陽五行八卦的《河圖洛書》,相傳伏羲氏遇見「龍馬」身上刻有河圖洛書的圖案,「易馬」由兩種物料造成,製作工藝甚為困難。

張義「2009二牛」(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張義「2009二牛」(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靳埭強「2014易馬」(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靳埭強「2014易馬」(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第四件是劉小康與梅潔樓基金合作設計的「豕喆」,豬在古代中國家庭很重要,「家」字裏有「豕」,象徵有豬的家庭是幸福的。「豕喆」造型由兩個相同部分併合,象徵兩個人結合成一個家庭,與劉小康的明式繞腳椅異曲同工,代表人與人的關係。

劉小康「2019豕喆」(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2019豕喆」(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先生(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小康先生(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除了大師的作品,吳志華館長希望展現年青設計師如何從大師得到啓發、看到傳承,因此邀請「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姚嘉珊策劃新「十二肖」概念創作,名爲「傳與創:生肖新說」,邀請十六位香港年輕新進創作了十二組雕塑,當中還包括在香港工作的外籍設計師,展示香港的國際化和多元視野。

劉小康看到兩套「十二肖」系列,二十四件作品的創作者跨越四代,新一代創作的手法和路線與舊一代很不同,舊「十二肖」展現創作者有很強的主觀性,相反,年輕的創作者多從客觀和研究角度探索「十二肖」這個命題,捨去慣常製作手法和風格,重新思考新「十二肖」的當代設計在當代生活的意義。例如Julie Progin 和Jesse Mc Lin 的「猴」,是一面猴子造型的鏡子,人類拿著它去看自己,思考人與猴的關係。另一件有趣的是「羊」,Christine Lew 和Florian Wegenast設計了一個碗,是用羊奶加其他物料燒成,碗內底部刻有「羊」字。還有劉天浩的「豬」回應父親劉小康的「豕喆」,雕塑造型也是分成兩部分,有異於父親的是這兩部分代表不同的東西,一邊豬鼻一邊是心,比喻人跟豬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人和豬的胚胎在早期階段非常類近,2022年初人類首次成功接受豬心臟移植正反映心臟結構相近,設計把豬鼻和心連結是要表達這種神奇奧妙。

Julie Progin和Jesse Mc Lin的「猴」。(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Julie Progin和Jesse Mc Lin「猴」(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Christine Lew和Florian Wegenast的「羊」。(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Christine Lew和Florian Wegenast「羊」(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天浩的「豬」回應父親劉小康的「豕喆」。(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劉天浩「豬」回應父親劉小康「2019豕喆」(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從兩套的「十二肖」作品可以看到香港本土創意文化從1970年代開始產生,香港至今作爲國際社會對創作的高度包容,豐富演繹香港在創意的無限可能性,劉小康認爲這個命題可以一直做下去。

莫一新和文鳳儀的《2017 和鸞》。(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莫一新和文鳳儀「2017 和鸞」(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陳瑞麟的《2013 蛇舞》。(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陳瑞麟「2013 蛇舞」(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從傳統中式木家具看香港設計的薪火相傳

爲了在士林館展示香港人如何演繹中國傳統文化,劉小康使用大量中式木器工藝製作椅子、博古架和書法裝裱。  

劉小康在其二十多年的「椅子戲」創意系列加入「明式繞腳椅」概念,設計多張兩隻椅腿螺旋式交纏的「交織椅」,象徵人與人親密的溝通,兩椅之間加一個茶几代表交流的平台,透過椅子講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優雅的明式家具線條,和施子清的中國書法線條互相輝映。

士林館博古架「憶」是由在英國工作的香港家具設計師陳維正設計,以幾何結構營造秩序感,是一個較現代化、線條較簡潔的嘗試,大師級博古架放上新舊十二肖,充滿趣味。

最大重點是這批明式繞腳椅、博古架和八屏書法的字畫框,全是由擁有近45年經驗的硬木家具匠人謝成聯和80後木器創作新生代代表吳鋌灝共同製作。謝成聯原在香港學木工,後因香港傳統木家具工業息微,到內地江門開設工廠謀生,謝師傅視劉小康這次製作邀請,是把手工藝和價值觀承傳給下一代的契機,專程從內地返港把傳統手藝帶到吳鋌灝開設的現代化木工廠一起工作,謝成聯還原傳統精湛工藝,棄用膠水,全入榫拼接,吳鋌灝則利用電腦程式分析結構,將組件逐部拆解,處理傳統工藝未能完美接合的工作,例如解決「交織椅」的螺旋形椅腿完美連接,為前輩提供新技術新方向。製作所有家具的過程除了攝錄成教材,還用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香港知專學院合辦的「看不到的——傳統中式家具製作」,為香港故宮正式開館前首個展覽(2022年5月14日至2022年6月13日),這套家具的前期樣板展出之後獲香港知專學院永久收藏。

另一亮點是這三套家具的木材是吳館長向政府海關要求,使用因走私而充公的小葉紫檀和黃檀木,讓這些珍貴瀕危的木材輔以新價值,為文化機構製作家具,既環保又省成本;難得良木亦激發匠人最高工藝與創意。清宮家具多採用小葉紫檀,使小葉紫檀家具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呼應北京故宮博物院(下稱「北京故宮」)的載體,它的價值也令賓客感到寵待,完全是結合藝術、歷史與實用的創意家具。

提起這批木家具,劉小康憶起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港島皇后大道東一帶有很多木家具店鋪和著名品牌,在九龍尖沙咀海運大廈和海洋中心也有不少木家具出口公司。現在國內市場開放,對優質傳統實木家具的需求增加,劉小康認為這業務是有可為的,可惜香港的設計學院課程仍未完善,缺乏全面製造一套家具的流程、工具和材料運用的方法,這些都有賴投身國內工作的香港老前輩,願意把木工基礎知識和經驗帶回香港,匯集老師傅和新一代對木工工藝有興趣的設計師,互相尊重和碰衝,香港傳統木家具的製作才能有所發展。

明式繞腳椅(前)、博古架(右)和八屏書法字畫框(左)都是用小葉紫檀製成。(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明式繞腳椅(前)、博古架(右)和八屏書法字畫框(左)都是用小葉紫檀製成。(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清宮紫檀家具(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清宮紫檀家具(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士林館38位香港跨四代藝術家設計師名單及作品(劉小康提供)
室內設計: 嚴迅奇 Rocco Yim
藝術指導: 劉小康 Freeman Lau

士林館的作品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藝術領域

代表作品

「後赤壁賦」(書法)

施子清

Sze Chi Ching

書法

「雪香詩鈔」
(書法)

「坤」
(浮雕)

張義

Cheung Yee

雕塑

「將軍」系列
(銅雕)

「千秋」
(水墨畫)

馮永基

Raymond Fung

水墨畫、建築

「千秋」
(水墨畫)

「憶」陳列𣕧
(博古架)

陳維正

Samuel Chan

家具設計

Shoe Tree」
(鞋櫃)

「交匯」
地氈

傅厚民

André Fu

室內設計

Andre Fu Collection」
地氈

「明式繞腳椅」
(椅子)

劉小康

Freeman Lau

設計藝術

「明式繞腳椅之交織椅」
(椅子)

椅子,博古架,書法畫框

謝成聯

Tse Shing Luen

木藝匠人

 

椅子,博古架,書法畫框

吳鋌灝

Roy Ng

木藝匠人

 

 


《十二肖Project Twelve》 

生肖設計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藝術領域

代表作品

2008 劉米鼠

劉米高

Michael Lau

設計

Gardener 系列人物
I LOVE ZEX! ”
(搪膠公仔)

2009 二牛

張義

Cheung Yee

雕塑

「將軍」系列
(銅雕)

2010 毅虎

許誠毅

Raman Hui

動畫

「史力加」

2011 如兔

薩璨如

Cynthia Sah

雕刻

「連續」
(雕刻)

2012 龍行

劉家寶

Chelsia Lau

汽車設計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汽車設計師

2013 蛇舞

陳瑞麟

Dennis Chan

雕塑、設計、攝影

千禧時鐘倒數紀念塔

2014 易馬

靳埭強

Kan Tai Keung

水墨畫、設計

「本無法」
(水墨畫)

2015 羊祥

盧志榮

Lo Chi Wing

建築、雕塑、室內設計

「哈克斯之行」
(雕塑)

2016 翔猴

羅偉基

Anthony Lo

汽車設計

Saab Aero X概念車

2017 和鸞

莫一新

Mok Yat San

雕塑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雕塑)

2017 和鸞

文鳳儀

Man Fung-yi

雕塑、水墨裝置

「記憶.綴白」(一對)
(戲服雕塑)

2018 樂犬

陳日榮

Edwin Chan

建築

路易威登創作基金會

2019   豕喆

劉小康

Freeman Lau

設計藝術

「明式繞腳椅交織椅」
(椅子)


未.共研社「傳與創:生肖新說」
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Palace Museum)合作 
主策展人:姚嘉珊 Marisa Yiu
副策展人/設計師:周政

生肖設計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藝術領域

代表作品/工作室

彭展華

Bob Pang

建築

AaaM」創辦人

周健龍

Ken Chow

木工

「一木」創辦人

梁康勤

Niko Leung

藝術設計、陶瓷

Waffle」
(盤子)

蘇暢

Su Chang

建築師

蘇暢設計研究室 建築設計師

陳濬人

Adonian Chan

字體、平面設計師

「香港北魏真書」
(字體設計作品)

吳燕玲

Elaine Ng

織物設計

The Fabrick Lab」
創辦人

翟凱怡

Jacqueline Chak

設計

EDIT」創辦人

Christine Lew

跨工業設計及服裝/創新物料設計

Studio Florian and Christine」創辦人

Florian Wegenast

Julie Progin

藝術設計、陶瓷

Julie & Jesse」創辦人

Jesse Mc Lin

Alexandra Batten

功能性的雕塑設計

Batten and Kamp」創辦人

Daniel Kamp

梁子程

Mic Leong

工業和產品設計

Stickyline 」創辦人

黎意雄

Soilworm Lai

工業和產品設計

劉天浩

Lau Tin Ho

設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商標設計



從香港故宮的標誌設計看香港的定位

2021年國家給香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成爲「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肩擔重任,因此設計這家新博物館的標誌是任重道遠的。

劉小康認為香港本土創意文化由1970年代開始,逐漸摸索其中西文化交匯中心的定位,當時的新水墨運動、設計、出版、音樂和新浪潮電影等各方面都展現香港是國際城市的形象,作品蘊涵的中國文化是一種國際語言,令世界各地的人有興趣從這種語言去認識中國文化。劉小康牢記這個核心理念,當接到設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形象任務時,深刻思考它的定位,以「故宮的承傳,香港的演繹」為宗旨,決心要呈現香港故宮跟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不一樣」,要令世界各地的人感到香港是故宮文化的另一個選擇。

在標誌設計方面,劉小康有感「HKPM」記憶點非常薄弱,必須輔以形狀和顔色,才會令人聯想「HKPM」是與中國文化、香港和建築有關係,這是劉小康做形象時的策略。劉小康首先從建築的獨特外形入手——倒轉梯形,倒梯形似帆船,香港故宮位於海旁,教人聯想香港與船、與海的關係,讓形狀加深公衆對香港故宮的印象;顏色方面,梯形裏加了幾道橙色條紋,除增添向前的動感,是呼應嚴迅奇設計香港故宮的主要靈感──琉璃瓦,條紋中心是一個方形,象徵匯聚四方文化交流,金黃色作底是回應北京故宮是全世界最大一個黃色瓦面建築群,黃色橙色白色相間交錯,象徵建築物在不同天氣時間之下光影流變。
 
劉小康為了驗證上述這些視覺效果和測試標誌的定位是否恰當,特意把香港故宮的標誌與國內和世界各大型博物館的標誌比較,從客觀角度判斷其定性和顔色,而不是按主觀願望來定論,劉小康認爲這是盡責的設計表現。測試結果都證明他的設計是形象鮮明深刻的。
 
劉小康強調設計不是漂不漂亮的問題,而是對不對的問題,重要的是做正確的定位和用合適的資源去完成一件好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標誌設計。(圖片來源:香港故宮網站)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標誌設計。(圖片來源:香港故宮網站



 

 

作者:徐瑋(助理編輯)
採訪日期: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