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作為M+博物館的一個開幕專題展覽──「香港:此地彼方」匯聚了從1960年代至千禧世代的藝術、設計、影視、動畫、建築等作品,揭示香港過去60年的視覺文化面貌,呼應香港宏大的歷史脈絡。

在重大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中,往昔的經歷和當下的回憶總會觸動藝術家的強烈情感,展覽陳列了藝術家透過攝影創作去記錄和保存這些稍縱即逝、一去不返的城市風貌和生活體驗。

展覽展出了香港極具代表性的紀實攝影師──邱良的多件作品,包括銀鹽照片《大會堂開幕期間》(攝於1962年)、《廣場一貌》,以及彩色照片《中銀大廈景觀》,這些作品無不見證香港昔日輝煌、美好的城市景象。《大會堂開幕期間》和《廣場一貌》展現邱良出色的引導線構圖法,以海面柔和彎曲的波浪線條和行人道上的匯聚線條,引導觀眾的視線,使之聚焦在對岸剛建成的香港大會堂和行走在香港皇后像廣場的市井平民,從外到內欣賞香港大都會風格的建築,以及市民漫步在廣場上的休閒狀態,同時畫面留下大片空白,讓照片在視覺上更有張力。另一張照片演繹邱良對「決定性時機」的掌握,捕捉香港中銀大廈的玻璃幕牆在一瞬即逝的黃昏時分映照着夕陽不同層次的光芒,與天空泛紅色彩融為一體的時刻。

邱良《大會堂開幕期間》
邱良《大會堂開幕期間》。(圖片來源:M+博物館
邱良《廣場一貌》
邱良《廣場一貌》。(圖片來源:M+博物館
邱良《中銀大廈景觀》。(圖片由作者提供)
邱良《中銀大廈景觀》。(圖片由作者拍攝提供)


最近文憑試的中文作文卷就問及「與其一生專精一事,不如發展多元人生」的人生追求,偏偏邱良就拿一生奉獻於攝影事業,用純樸的攝影手法記錄1960年代庶民的生活點滴,他的默默耕耘為香港留下重要的民生寫照, 例如《搏命撲水》(攝於1963年)和《儷人行(告士打道)》(攝於1961年),充分表達人民關懷,其作品亦成爲見證時代變遷的重要文獻。

邱良《搏命撲水》
邱良《搏命撲水》。(圖片來源:M+博物館
邱良《儷人行(告士打道)》
邱良《儷人行(告士打道)》。(圖片來源:M+博物館


說到紀實攝影,大家可能會好奇寫實攝影風格是如何在香港興起。香港寫實攝影風格在1960年代開始流行,那時各種攝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最著名的是成立於1958年的「香港中華攝影學會」,該會有別於以英文為主的「香港攝影學會」,採用中文推廣攝影以便於不諳英文的攝影師理解,起到廣泛普及攝影的作用,還每月舉行比賽,而學員需要累積拍攝大量作品參賽方可升級,爲了尋找更多創作題材,當年的市井平民、勞動者和草根階層的人間百態都成為他們創作靈感的泉源。加上當時攝影風氣盛行,各種報刊包括《星島晚報》和《華僑日報》、社團如「香港三十五攝影研究會」和「沙龍影友協會」,以至菲林器材商都紛紛舉辦攝影比賽,其獎金和名譽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參加,他們多以自身的生活環境為題材,大量記錄市井風情,也因此發揚攝影的紀實作用。

滄海桑田,往昔的影像已蓋上歷史烙印,成為當下珍貴的記憶。

 

 

 

作者:徐瑋(編輯助理)
上載日期: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