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九龍彌敦道的繁華與虛空是香港經濟的寒暑表!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至界限街以南的地方以及昂船洲,九龍半島最初主要用作軍事(九龍公園前身便是威菲路軍營)和航運用途(九龍倉和藍煙囪貨倉碼頭),民生經濟發展空間不大。1904年,第13任港督彌敦為九龍半島發展投下信心一票,擴闊九龍的羅便臣道(從前香港有兩條羅便臣道,另一條在港島)。1909年,為了紀念彌敦的功績,加上避免同名道路造成混淆,遂將羅便臣道改稱彌敦道。

2022年8月17日,是彌敦道另一重要歷史的節點︰位於油麻地彌敦道383至389C號,高懸着名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公司九龍店外逾半個世紀的兩塊霓虹燈招牌於當天晚上11時關燈,並進行拆卸工程。猶記得八年前,筆者和太座便在這裏租借中式裙掛共諧連理,不僅僅是基於個人情感,這兩塊霓虹燈招牌其實對這個城市也別具意義。

圖片來源:冠南華Facebook專頁
冠南華公司九龍店的兩塊霓虹燈招牌有超過半個世紀歷史。(圖片來源:冠南華Facebook專頁)

八十年代流行歌都有這兩句歌詞:「霓虹亮透晚上,把城內也照亮。」絕對是對昔日香港街道上五光十色霓虹燈招牌景觀的最佳描述。相信在二戰後至2000年代初,在彌敦道生活、工作、逛街和旅遊的香港市民和遊客,對這條富有香港獨特城市風景線的街道都會有這樣的印象︰這裏的霓虹燈招牌和高懸行車道上的廣告牌着實星羅棋布!然而,為了公眾安全,包括彌敦道在內主要幹道,大量本來懸掛在半空的商業霓虹燈招牌被逐一拆除。過猶不及,這些富有香港特色的北魏體字型招牌,實在是世上難求、具有濃厚本土獨特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裝置藝術。它們的消失,亦令香港的城市風景線黯然失色,九十年代前出版的香港明信片,有不少都以它們作為主題。這些霓虹燈招牌是最吸引遊客眼球的景觀,多少個主題公園,多少個現代商場,都無法替代!

1965年的旺角彌敦道街景,右起龍鳳大茶樓、新雅大酒樓和瓊華酒樓(今瓊華中心位置)。每逢中秋佳節,酒樓外霓虹燈招牌和裝飾年年換畫,為傳統月餅的味覺,增添難忘的視覺集體記憶。(相片由筆者提供)
1965年的旺角彌敦道街景,右起龍鳳大茶樓、新雅大酒樓和瓊華酒樓(今瓊華中心位置)。每逢中秋佳節,酒樓外霓虹燈招牌和裝飾年年換畫,為傳統月餅的味覺,增添難忘的視覺集體記憶。(相片由筆者提供)
油麻地彌敦道一段,左方的安康寧藥房幾年前還在,現只餘在太子的總店。其上方是台山商人李星衢創立的康年儲蓄銀行。這些橫排或竪寫、中英夾雜的廣告招牌,是一道道至今令人難忘的城市風景線。(相片由筆者提供)
油麻地彌敦道一段,左方的安康寧藥房幾年前還在,現只餘在太子的總店。其上方是台山商人李星衢創立的康年儲蓄銀行。這些橫排或竪寫、中英夾雜的廣告招牌,是一道道至今令人難忘的城市風景線。(相片由筆者提供)

20年前,全球化是一熱門詞。今天,全球化在旅遊活動上,刻下明顯的烙印︰千遍一律無本地特色的紀念品,大量國際連鎖飲食和零售店舖。香港經濟和旅遊業需要突圍,通過創新的思維,打破公私不能合作的界線,重點保育和活化市區富有香港特色的街道、樓宇、景點、日常生活的地道細節。活化不一定只靠保育舊建築、老古董,善用可用的空間和科技,便能為香港製造嶄新的城市風景線。

香港人喜歡旅遊的地方—日本,除了食、玩、購物,還有甚麼吸引遊客?就是可以拍照留影的經典場景!我不禁想起幾年前到訪日本大阪,那裏有日本百名橋之一—心齋橋。認真來說,心齋橋可以說不怎麼特別,只有平價的名店,有美食街,但我亦做了一般遊客會做的事情︰在心齋橋跟大型固力果(Glico)跑步男廣告牌合照!

如果彌敦道任何一處合適的大型戶外空間,在兼顧途人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重塑昔日彌敦道鱗次櫛比的霓虹燈廣告招牌,又或者設置大型電視廣告牌,播放猶如走出畫面的李小龍、Mirror、Error的歌、影、視動畫片段,香港市民和遊客定必駐足觀賞和打卡。有朝一日,如果只能到博物館才能懷緬香港這些饒富特色的霓虹燈廣告牌,是我們沒有盡力為香港旅遊和文化保育交足功課。未來,如能以靈活公私合作的方式補交這份功課,香港可以再次起飛,成為亞洲不能錯過的文化旅遊點。

 

 

 

(主圖來源:名為Neon Fantasy的攝影作品,是由攝影師Keith Macgregor於2006年在香港拍攝的多塊霓虹燈招牌照片,配以彌敦道作背景合成)

本文已在2022年9月6日率先於《信報財經新聞》刊登。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