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撰寫此文,正值第五波新冠疫情在港肆虐,一方面避疫在家工作,另一方面看到市民認識到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救治疫情的用處,正好翻箱倒籠,尋覓湮沒於書架底層、1950年至1970年代香港出版的中醫書。

幾年前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瓔珞,風靡兩岸三地。劇中便有名醫葉天士拯救了其兒子永琪。雖然歷史上葉天士確有其人,但他生於康熙六年(1667年),卒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間上應該無法醫治永琪。

葉天士是「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處方的發明人,亦是清代著名溫病理論專家。不論香港長興書局出版的《葉天士女科全書》,還是掃葉山房出版的《古方不求人》所附「葉天士眼科脚氣芻言方」,都是葉天士留下來的古方,港版照錄而不加任何刪節,讀來古味盎然。以前書為例,葉天士便指出,「求嗣必先養精」。怎樣養精呢?這包括寡慾、節勞、息怒、戒酒和慎味。

息怒和養精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正好與民間智慧「養腎」相關。葉氏言︰「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主火也,怒則傷肝,而相火動。動則疏泄者用事,而閉藏者不得其職。」這正好反映現代西醫和傳統中醫的不同觀念。中醫認為身體是一個整體,不同器官配合陰陽五行互相關連。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一方面水生木,木生火;另一方面,怒氣生火,火反傷木,再傷水了。

長興書局《葉天士女科全書》和掃葉山房《古方不求人》(約1970年代出版)
長興書局《葉天士女科全書》和掃葉山房《古方不求人》(約1970年代出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19世紀以來,西風東漸,不論祖國還是香港,西醫面對中醫,不斷佔了上風。中醫的存續,反過來需要西醫的理論,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以香港為例,香港第一所提供住院服務的中醫院——東華醫院在1870年成立,但在1894年鼠疫爆發後,東華在香港政府的壓力下,被迫逐步全面納入西醫診治以及管理體系。此外,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港府向來只承認香港和英聯邦國家畢業的西醫在香港行醫,從不承認中醫的專業資格。因此,戰後香港中醫只能在民間懸壺濟世。

陳存仁、張公讓是1950年代維護在港中醫地位表表者。時勢之下,他們都需要以「科學」、「新」等名詞,來比較中醫和西醫的共同之處,藉此維護中醫的應有地位。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被迫放棄。

陳存仁的《中藥的科學用法與驗法》,便完全以西方化驗的方法,指出中醫藥的藥理和功效。如陳氏在書中指出可入藥的「硃砂」成份為一硫化汞(HgS),可以鎮靜大腦中樞神經興奮性,外用則可抑殺皮膚細菌。而張公讓的《新醫學實在易》則指出,中醫有望、問、聞、切,西醫只看重問(病人病歷)和聞(咳聲、心音、呼吸氣息等),完全忽略望(觀察病人氣色)和切(脉診)。中醫師通過脉診,可以探知病人的寒熱虛實情況。

疫情之下,香港中醫師網上問診數目急劇上升。未能實體切脉,斷症較以往困難。如果過去看過中醫,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寒底還是熱底,不論使用明火煲中藥材,還是服用科學沖劑或中成藥,都能更切合體質病情,使重症減輕,輕症轉為痊癒。

1965年出版的《新醫學實在易》和約1970年代出版的《中藥的科學用法與驗方》
1965年出版的《新醫學實在易》和約1970年代出版的《中藥的科學用法與驗方》。(圖片由作者提供)

出版《新醫學實在易》的中國新醫藥研究院位於上水大馬路。該院早於1954年出版由張公讓主編的中西醫學綜合性刊物——《中國新醫藥》。張氏在該刊的卷首語,詳細討論了中西醫的優劣之處。張氏認為中醫的臨床經驗值得西醫借鑒,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時有名醫出世,因此中醫即使「無科學基礎以助其發展,然而臨床所得,亦自不菲。」例如中醫針灸學為西醫所無;西醫只使用乾生薑為辛辣健胃劑,中醫不但用之於健胃,更用於止血、止咳、除痰、止嘔、止瀉、驅寒和利尿等。張氏認為西醫缺少參考中醫的臨床經驗,只是停留在化學分析中藥的成份,實為一偏之見。

《中國新醫藥》第一冊封面。(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新醫藥》第一冊封面。(圖片由作者提供)

另一方面,張公讓人如其名,中醫醫術和藥方屬於公器,應讓於天下。因此,1954年西德針灸學會副會長許米特 (Heribert Schmidt)訪港,與在港中醫交流後,張氏撰寫感想,大肆抨擊中醫「守秘」的落後觀念︰「……不少中醫師對我說︰『某也腹水,給我治愈,某也腎炎給我治愈』。但當我向他索取處方時,卻不給我。……請他的秘方拿出來,交給醫院試驗。試驗而有效交給世界科學家研究。二百萬金元的獎金(獎給發明治癌藥的),他是有份的。……保守秘密是發揚中醫的一大障礙,請大家努力克服它。」

1956年4月,胡適等創辦的《自由中國半月刊》刊登題為〈不能接受的籌設中醫學校案〉的社論,與《中國新醫藥》發生筆戰。該社論認為︰第一,如果中醫藥研究機構中的「中醫藥」只是指「中藥」,可以辦理,若兼指中醫則不可;第二,中醫和西醫分別是「經驗的醫學」和「科學的醫學」,前者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價值;第三,中醫實際上也不是純經驗的,「還夾雜著許多五行生尅,陰陽怪氣。」

1956年6月《中國新醫藥》刊登文章,反駁上述的觀點。當中有一點,對今天內地和香港中醫應有的戰略地位,頗有啟發︰《自由中國半月刊》極力詆謗中國醫藥,不但會使全中國執業的中醫失業,並使中國生產的中藥變為無用。更重要的是,如果全國購用西藥,不但有損中國外匯儲備,而且一旦戰爭發生,交通阻礙,西藥絕市,中國病人只能坐以待斃。

西醫西藥,操於歐美;中醫中藥,存於中土。在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善用中醫中藥,有其戰略需要。此外,1953年,毛澤東在杭州劉庄賓館亦言︰「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因此,善於挖掘中國文化和醫藥的傳統知識寶藏,善於栽種和利用中醫藥草,成為21世紀國家和世界有待開發的重要寶庫。

1954年,許米特博士訪港,受到著名香港中醫陳存仁、張公讓、李雨亭等的迎接。(圖片由作者提供)
1954年,許米特博士訪港,受到著名香港中醫陳存仁、張公讓、李雨亭等的迎接。(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獲《讀書雜誌》授權轉載。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