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2022年的佳士得(Christie's)香港春季拍賣刷新多項記錄,其中趙無極的《29.09.64.》和畢加索的《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以破億港元成交。香港奠定國際藝術拍賣市場的源起,可追溯至1970至1980年代,兩大國際拍賣行落戶香港。

趙無極的《29.09.64.》以港元2.78億的高價成交,藝術家第二高世界拍賣紀錄
趙無極的《29.09.64.》以港元2.78億的高價成交。(圖片來源:佳士得網站
畢加索 - 《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成交價達港元1.75億/ 美元2,240萬 佳士得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畢加索作品
畢加索的《畫框中的男子半身像》成交價達港元1.75億,是佳士得亞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畢加索作品。
(圖片來源:佳士得網站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東南亞國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吸引各地藏家和買家,加上自由貿易政策,沒有關稅,資金和藝術品自由進出,高效法制社會,種種配套吸引了蘇富比(Sotheby's)在1973年成立香港辦事處,成為香港第一個拍賣行,同年10月,在香港舉辦首場拍賣會,從此開拓香港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後來每年在香港舉辦春秋兩次拍賣會,初期以拍賣中國瓷器和工藝品為主,到了80年代開始踏足中國近現代書畫領域。

同樣看到香港拍賣市場魅力的佳士得也在1985年設立香港辦事處,打破蘇富比獨領風騷的局面,翌年1月,佳士德在文華酒店舉行首場拍賣,開啟了兩大拍賣巨頭的良性競爭時代,也許是這種競爭讓香港拍賣品類更趨齊全,除了原有的書畫瓷器拍賣,香港蘇富比還開設了「中國當代藝術」和「東南亞藝術」拍賣專場,香港佳士得更將台灣的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拍賣移師香港舉辦,鞏固香港藝術拍賣地位,加上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十年穩步上升的拍賣總額 ,吸引更多海內外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業務,例如2007年寶龍伯得富拍賣公司在香港的首場拍賣會、2008年首爾拍賣公司舉辦的「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會,以及2009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和日本清和於香港舉行的聯合拍賣會,令香港拍賣市場更多元化和國際化。
  
隨着熱火朝天的拍賣風氣,本地收藏界也逐漸活躍起來,除了歷史悠久的頂級華人收藏團體「敏求精舍」,還出現具規模的古董博覽會,例如香港訊通展覽公司於2006年首次舉辦的「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以及黑國強創辦的「國際亞洲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現稱「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Fine Art Asia),其博覽會於2010年通過賣出中國古董達到3.2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可見古董市場非常蓬勃。另外,亦有財力穩健的畫廊如奧沙藝術空間和少勵畫廊立足香港,這些都為香港藝術市場注入新的氣息。
  
疫情前香港藝術市場非常高漲,2019年香港佳士得就以3.03億港元賣出常玉平的《五裸女》畫作,榮登當年香港拍賣最貴成交的寶座,也超於今年最貴的拍賣畫作,但受到疫情限制,很多外地買家也無法親臨香港參與拍賣活動,拍賣熱潮或多或少受到打擊,除了舉辦網上拍賣外,亦不妨利用藝術科技如虛擬實境為策展加入創新的概念,加強買家的藝術體驗,發掘更多拍賣專題,吸引絡繹不絕的海內外買家,從而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藝術貿易的樞紐。

 

 

 

作者:徐瑋(編輯助理)
上載日期: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