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號稱香港後花園的西貢,以海鮮和壯麗的自然風光聞名,長久以來都是香港人的假日熱點。位於該區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更有知名的六角柱石、海蝕洞等自然地貌,每年都吸引著衆多遊人慕名而至。您瞭解西貢的歷史和地名的由來嗎?今次就讓我們一起探索西貢的歷史與地名由來吧!
 

黃地峒石器製造場

西貢的人類活動發端甚早。2004年,考古學者曾在西貢黃地峒發現石器製造場遺址以及文物6000多件,而學界對此則有認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不同意見。另外,蠔涌、沙下、滘西洲、東龍洲炮台、佛頭洲稅關遺址均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今人亦曾在滘西洲、東龍洲、龍蝦灣各處發現石刻,可知在史前時期的西貢,已有先民生息。
 

宋代已建天后廟

西貢區内最早的歷史記錄,始於宋代。今日西貢大廟灣的佛堂門天后廟後,尚存有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的刻石,記載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附近兩所廟宇的歷史。這亦是香港現存最早有紀年的刻石。根據該刻石:「…一新兩堂…今…三山念法明、土人林道義繼之,道義又能宏其規,求再立石以紀。」林道義繼起重修兩堂,又擴大其規模。根據《林氏族譜》記載,林道義是莆田林氏早期定居於九龍莆崗的祖先之一。

今日西貢大廟灣的佛堂門天后廟後,尚存有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的刻石,記載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附近兩所廟宇的歷史。
西貢大廟灣的佛堂門天后廟後,尚存有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的刻石,記載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附近兩所廟宇的歷史,是香港現存最早有紀年的刻石。


由莆崗林道義所建的北佛堂天后廟,起初名為林氏大姑廟。相傳南宋年間,莆田林氏自福建至九龍蒲崗落籍開村,其中林松堅、林柏堅兄弟以艚運為生,一次出海遇風,船隻翻沉,兄弟二人幸而漂至南佛堂(今東龍島)獲救,以為天后(俗名林默娘)顯靈,因此「扶神登岸」,將船上林氏大姑神像安放於南佛堂,並興建一廟供奉,此廟疑位於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五(1012)年的南堂石塔之旁。及後林松堅之子林道義又「扶神過海」,另建北佛堂天后廟酬謝神恩。據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北廟創於宋,有石刻碑文數行,字如碗大,歲久漫滅,內咸淳二年(1266)四字尚可識。」可知此廟建於1266年或以前。歷經多次重修,改稱天后廟,至今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又稱大廟。

北佛堂天后廟
由莆崗林道義所建的北佛堂天后廟,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又稱大廟。


明代海防重地

明代,西貢地區成為海防重地。據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南頭一寨,原轄汛地六處:曰佛堂門,曰龍船灣,曰洛格,曰大澳,曰浪淘灣,曰浪白。明萬曆十四年,總督吳、御史汪會題:南頭爲全廣門戶,控制蠻倭,請以總兵移鎮。」西貢的龍船灣(即今糧船灣)和佛堂門隸屬南頭寨六個水師汛地之一,駐兵210人、戰船八艘 。
 

清代海盜猖獗

清代的西貢地區海盜猖獗。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九月內 ,台灣巨逆李奇等率寇船流劫地方,游移蠔涌登岸,屠掠鄉村。」後來知縣李可成、遊擊蔡昶,率鄉勇、官兵追剿至瀝源(今沙田)討平之。今日蠔涌、相思灣等村仍保有當年用作防禦之用的鐵炮。面對海盜威脅,宗族力量較為單薄的客籍村民為保性命財產,紛紛聯合其他有姻親關係或相鄰的氏族聚居成村,集結力量,使得西貢各村皆以雜姓為主,與其他新界地區,鄧、文、廖、侯、彭、陶等大族形成有能力操控地方事務的單姓村大異其趣。加上本區山多,而可耕的平地少,村落發展較其他地區晚,人口也因此較少。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本地區村落僅有沙角尾、蠔涌、北港,皆位於河谷。根據族譜,這三條村均在明代成化年間建立,居民主要是本地人。
 

遷海復界與太平天國起事

今日西貢的傳統鄉村多是客家村落,這是由於清初遷海復界與太平天國起事,改變了本地區的人口結構。清初為防鄭成功,強行遷海,至康熙八年(1669)復界,由於人口凋敝,朝廷鼓勵客籍人口(即客家)遷入新安沿海,開墾荒地。由於西貢地區向無強姓大族,吸引不少客籍移民至此立村安居。成書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當時的西貢地區已有村落30多條,當中《官富司管屬客籍村莊》部分載有不少本區的客籍村落,如孟公屋、井欄樹、上洋、芋合灣、馬油塘等。1850-1860年代,太平天國起事席捲華南,迫使更多客籍人口「走長毛」,輾轉逃到本區,使得西貢村落林立,人口增加。但由於區內山多平地少,又被山脈如飛鵝山、大老山等阻隔與其他地區的連接,交通不便,以致鄉村數目雖多,各村人口始終偏少。
 

地名由來

西貢得名的由來,實是香港歷史的一個謎團。根據流行的說法,「西貢」一名有「西方來貢」之意。根據該説,鄭和七下西洋之後,西洋(東南亞、中東、東非)諸國貢使不絕,萬國來朝。當時西來貢船停泊在西貢一帶,因而得名。這説法後來又被加以擴充為「當時廣州為海路進入中國的唯一關口,而珠江口一帶被列為軍事禁區。由於香港西面水域亦屬珠江口禁區範圍,一般從西方來的商船只能停泊東面,即今日西貢一帶」云云,成為十分有影響力的通説。

然而,這個看來言之鑿鑿的說法,在歷史文獻上卻是無從考究。查考明清兩代的方志、輿圖均未載有西貢之名。根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以及雍正九年(1731)《廣東通志》内的輿圖,均未載有西貢之名,但又載有同區域内的蠔涌、沙角尾、榕樹澳、交塘村、官門(今萬宜水庫)、南蛇尖(今蚺蛇尖)、龍船灣(今糧船灣)、蛇灣、飯甑洲、黃茅洲等10個地名。目前最早記載有「西貢」之名的地圖是1866年由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Simeone Volonteri)繪制的《新安縣全圖》。推知西貢一名之出現,當晚於成書年代,而介乎清中葉至1866年之間。因此西貢為「西方來貢」之說,似乎未足採信,僅作一說,以備後考。

《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以及雍正九年(1731)《廣東通志》内的輿圖,均未載有西貢之名,但又載有同區域内的蠔涌、沙角尾、榕樹澳、交塘村、官門(今萬宜水庫)、南蛇尖(今蚺蛇尖)、龍船灣(今糧船灣)、蛇灣、飯甑洲、黃茅洲等10個地名。
《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以及雍正九年(1731)《廣東通志》内的輿圖,均未載有西貢之名,但又載有同區域内的蠔涌、沙角尾、榕樹澳、交塘村、官門(今萬宜水庫)、南蛇尖(今蚺蛇尖)、龍船灣(今糧船灣)、蛇灣、飯甑洲、黃茅洲等10個地名。


《西貢尋蹤》 
西貢濱懸衆客家 天涯貫接聚洋華
鞍山古路連墟港 遠看千帆是白沙

 

 

 

作者:蔡兆浚 (高級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