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疫情下年宵花市、中環海濱的新春遊樂園相繼取消,主題公園、電影院都一一關閉。雖然沒有戶外賀年活動,但大家還可以在家看電影,特別是賀歲片,洋溢著濃厚、熱鬧的過年氣氛,是居家必備的賀年節目。 

說到賀歲片,第一部港產賀歲片是1937年2月13日上映的《花開富貴》,講述一家在除夕丟失了已中獎的博彩劵,幾經波折後,幸運地尋回彩劵並喜氣洋洋地迎新春。這部電影除了因非常應節而打破票房記錄外,也開闢了香港拍賀歲題材的先河。不過,賀歲片真正成為香港電影風潮是在40年後,而令它在影壇獨樹一幟的是其商業價值和背後的民俗心理。 

70年代以前香港並沒有「賀歲片」一詞,直到1976年12月16日,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三兄弟的巔峰之作《半斤八兩》創下800多萬票房紀錄後,這種諷刺時弊、影射社會各階層的搞笑喜劇在引起70年代香港「打工仔」共鳴的前提下,深得觀眾喜愛,恰巧此片首映日期接近農曆新年,為了延續這個好意頭,再加上當時香港影業參照好萊塢檔期制度賺取更多利潤,正式開啟賀歲片的時代。 

80、90年代賀歲片一時蔚然成風,1981年1月30日首映的《摩登保鏢》堪稱是奠基之作,許氏兄弟作品再一次刷新記錄,單是香港票房收入就有1700多萬。巨大的票房收入,吸引着電影片商紛紛投資拍攝賀歲片行列,多部經典賀歲片因此誕生,如新藝城《最佳拍檔》系列、嘉禾《五福星》系列、德寶《富貴逼人》系列,以及《家有囍事》系列、《行運一條龍》、《紅番區》等。 

賀歲片離不開闔家團圓、搞笑熱鬧、巨星雲集等元素,這種劇本走向、風格模式其實也是為了迎合民俗特色。華人社會過年熱愛吉祥喜慶的氛圍,因此賀歲片通常會以寓意吉祥的字詞來命名,例如“行運”、“富貴”、“福”等,就連故事都會加入一些觀眾希望看到的美好事情,這歸根於華人去舊迎新、迎春接福的觀念。賀歲片也可以說是順勢而起,成為風潮,與民俗共存,成為香港過年習俗的特色。 

此外,賀歲片有特別多的放肆打鬧、不合理、不正經的情節,例如《家有囍事》裡梁無雙駕著摩托車上房子的樓梯,觀眾也照樣買單,因為這些會讓人捧懷大笑,釋放壓抑的情緒,在新的一年忘掉不順心的事,因此,賀歲片能夠一直得到觀眾的歡心,票房大賺。 

這個新年,雖然不能進影院,但在網上觀看今年的賀歲片,或重溫往昔經典賀歲片,不失為一個好的消遣節目。 

 

 

 

作者:徐瑋(編輯助理)
上載日期:2022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