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香港英國殖民地時代被稱為借來時間,借來地域,而在最後將告終歲月,是否天意的安排,南丫島商代玉牙璋在1990年的發現,偶合了最適當時機,最理想的田野工作背景,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歷代傳統,古代玉禮器的重出天日,被視為是天降祥瑞。香港從來不是文化沙漠,大灣玉牙璋為本地古代文明的綠洲。
 

一、香港考古地不愛寶

新資料發現,預示新學問的誕生。香港一直就是古文化之鄉。考古學家眼中,香港出土文物如遍地黃金,地不愛寶。從世界考古看香港蕞爾之地,卻擁有大量古代沙丘遺址,保存狀況良好,出土歷代文物豐富多彩。香港玉牙璋故事是本地古文化考古之旅。1990年香港南丫島考古發現約三千多年前大量玉器,包括被稱為國寶/港寶玉牙璋。究竟牙璋是什麼、南丫島玉牙璋如何發現、谁说南丫島牙璋是國寶/港寶等問題,本文略作介紹。最後,以東亞牙璋擴散背景,探索香港玉牙璋來源最新觀點。  
 

二、牙璋為何物

圭璋是先秦最高級的玉禮器。牙璋之名早見於《周禮》,但一直不知為何物。清末吳大澂《古玉圖考》把帶柄端刃有扉牙刀形古玉,命名牙璋。吳氏牙璋並不等同《周禮》的牙璋。現代考古學釆用吳氏牙璋命名。近代考古發現牙璋是遠古的玉禮器,出現於約距今4500-3000年前。早期牙璋作祭祀山川。近年對牙璋顕微觀察,刃口使用痕顯著,推測可能是武器。3700年前後,中原牙璋轉化為宮庭禮儀重器和王權象徵。近年,學者指出牙璋可能是夏王朝核心的玉禮器。  


三、南丫島牙璋重見天日

二十世紀初期,港島側的南丫島是香港考古的樂園。1930年代初,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豐富古代的遺物,成為香港考古國際最著名的遺址。我們有幸獲得北山堂利榮森先生慷慨捐助,由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聯合考古隊,從1990 年 11 月 至 12 月 20 日在大灣發掘,分I至IV區揭露300多平方米範圍。

大灣發掘初期,在沙堤西側高地發掘探方均空手而歸,讓我們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到了11月末後期,我們決定押注在第IV區工作。一直等待到12月3日,幸運之神才無聲而至。當天下午約4時,IV區H15探方範圍內以手鏟刮削工作過程中,一件璧形玉飾漸露頭角,而其周邊似乎疊壓著一堆的遺物。大家有預感,可能有重要的發現。因時近黃昏夕陽西下,理不應倉猝進行發掘。然而貴重文物在野外保安難以安心。經集體討論,工地從沒有外人參予,不動聲色原地掩埋,也是安全的處理。那天晚上我尤其興奮回到山上石屋,屋頂失修露出一個大洞,卧在床上仰觀明月,淸風隨來,一夜難眠。這些文物在大灣已安睡過數千歲月,在沙丘上何妨多躺一個晚上。

4日天剛亮,我們急不及待到了現場,托賴平安無事。此墓坑編號為M6,由我負責錄影拍攝及辨別墓坑的範圍。馮永驅先生用竹枝進行精細發掘。 M6 墓坑長方形,長 2.02、寬 0.9 米,出土的串飾牙璋共 19 件玉器,均集中於墓坑西南偏中。M6人骨無法確認,按串飾及牙璋位置推測,人頭骨向西,玉石飾可能放置在墓主的胸前。最後遺址全體發掘完成,共清理出十處先秦墓葬,出土豐富多釆商代的玉器。

廣州考古學者馮永驅發掘大灣六號墓玉器
廣州考古學者馮永驅發掘大灣六號墓玉器。(圖片由作者提供)
出土的串飾牙璋共 19 件玉器,均集中於墓坑西南偏中。
M6 墓坑出土的串飾牙璋共 19 件玉器,均集中於墓坑西南偏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四、香港國寶/港寶的玉牙璋

大灣牙璋12月5日甫一出世,即備受關注。同年12月7日,我們敬愛的利榮森先生,饒宗頤、楊伯達、王人聰等教授,一同急不及待趕到大灣現場。楊伯達先生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又是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他在工地觀察後即席斷言,大灣牙璋堪作港寶/國寶級別的文物。12月9日,時在香港出差中國國家文物局張德勤局長、文物處處長李季先生,也聞風而至。在考察大灣工地後,張局長表揚兩中大合作發掘的成果,主張今後考古應積極走出大陸貢獻世界。李季先生檢查田野工作後,分析了六瑞與大灣出土圭璋(戈與牙璋)等玉器的關係。此後,繼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先生,在1999及2009年分別兩次認同香港牙璋為港寶發言,指出牙璋從學術上印證香港與中原文化的關係,「牙璋也被香港文化界稱為港寶」。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慶,由國家文物局在香港藝術館舉辦中國文物精華《國寶》展,大灣牙璋串飾玉器,以國寶的姿態首次公開亮相。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慶,由國家文物局在香港藝術館舉辦中國文物精華《國寶》展,大灣牙璋串飾玉器,以國寶的姿態首次公開亮相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慶,由國家文物局在香港藝術館舉辦中國文物精華《國寶》展,大灣牙璋串飾玉器,以國寶的姿態首次公開亮相。(圖片由作者提供)


五、國際視野下香港牙璋

大灣牙璋自出土後學術的魅力從未間斷。1992年初,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教授發表《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及有關問題》,指大灣牙璋時代與二里頭及二里崗文化相當。1992 年 12 月,筆者與饒宗頤教授,出席越南河內由法、越合辦「越民族文化國際學術會議 」。饒教授在大會首場以法語演讲牙璋歷史及香港牙璋的新發現。其後由筆者補充發言。席間饒教授詩興大發,賦詩:新知舊雨四方來,攬轡名邦愜老懷⋯圭璋縞紵欣同討,咫尺關河意自諧。」,其中圭璋是专指牙璋的玉器。

饒公的盛情引發越南考古學院何文瑨教院長積極的回響。在 1994 年 中文大學召開 「 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會議 」,何院長蒞臨香港發表越南牙璋的發現,講述商代中越文化的交流。這是學術界過去聞所未聞衝擊的新發現。在何教授支持下,在1996及2003年筆者與越南考古學院合作,發掘了海防長睛及富壽XomRen遺址。前者是青銅時代越南最宏大玉作坊遺址,後者曾出土七件精美馮原文化牙璋的聚落。此外,1993年日本京都大學著名玉學者林巳奈夫教授訪港,親手實測大灣玉牙璋。英國牛津大學羅森夫人在她出版中國古玉鉅著中,論述大灣牙璋及引用了牙璋分布圖。
 

六、東亞牙璋三次擴散

一直要等待到2005年後,我們才有機會對大灣牙璋深入的對比研究。是年筆者參與社科院考古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負責科技考古玉器技術的研究。黃河、長江以至珠江三角洲出土牙璋,得以直接的接觸。其中合作成果,如《金沙遺址玉石璋研究》(2015)及《牙璋與國家起源》(2018)專刊等。

經過數十年學者研究,對東亞牙璋歷史目前認識:

(1) 距今約 4500 年前,牙璋首先出現於山東;

(2) 距今約 4000 年前,牙璋第一次的在黃河西向逆流擴散;

(3) 距今約 3700 年前,牙璋第二次由西而東反向的擴散。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牙璋呈現巨大化,为國家成熟宮庭禮儀的象徵。

(4) 夏商之交第三次牙璋大規模向南擴散,長江、珠江和越紅河流域发現牙璋,意味南中國與東南亞青銅文明的發展。

夏商之交第三次牙璋大規模向南擴散,長江、珠江和越紅河流域发現牙璋,意味南中國與東南亞青銅文明的發展
夏商之交第三次牙璋大規模向南擴散,長江、珠江和越紅河流域发现牙璋,意味南中國與東南亞青銅文明的發展。(圖片由作者提供)


七、大灣牙璋來源一錘定音

2016年,廣州考古市文物考古硏究院張希在墨依山遺址墓葬發掘出土兩件牙璋,玉質形制與大灣牙璋基本一致,兩側扉牙大小不對稱、玉璋本體中央被切斷,再以小孔修復,代表某種特殊禮儀,可稱為「古越式牙璋」。大湾玉牙璋來源於珠江三角洲,一錘定音。據年代學的研究,玉牙璋在商代中期從海路抵達香江。復旦大學王榮教授對墨依山八件玉器材質和結構分析,全部屬於透閃石軟玉。大灣M6墓牙璋可能是南丫島首領所擁有, 涉及政治權力及祭祀禮儀的象徵。當時社會貴族階層,擁有不少商代風格玉禮器,為香港邁入文明社會門檻的象徵。


 

 

作者:鄧聰教授(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
上載日期: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