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2022年8月29日】適逢《南京條約》簽訂180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香港地方志中心、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及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聯合舉辦「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匯聚兩地專家學者探討從180年前到現在,中華民族歷經的滄桑和復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費高雲先生分別錄製視頻表達支持,冀通過活動進一步加強蘇港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合作。 

活動獲兩地政府及文化機構廣泛支持,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江蘇省方志館、南京市方志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及《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南京靜海寺紀念館),而合作夥伴則包括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及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蘇港兩地多位專家學者出席「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研討會,港方代表包括香港地方志中心理事、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前委員范徐麗泰女士、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及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及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博士。蘇方代表則包括: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通史》主編熊月之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范金民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孫揚博士,《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南京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女士《浙江通志》副總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顏越虎教授。 

蘇港兩地多位專家學者出席「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研討會
(由左至右)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學術委員劉煦元博士、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博士、香港地方志中心理事、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前委員范徐麗泰女士、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及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先生,以及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及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教授在「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上與江蘇會場嘉賓線上合照。

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全程網上直播(視頻連線),由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左健偉先生主持,《浙江通志》副總纂顏越虎教授受香港地方志中心委託向江蘇省方志館、南京市方志館贈送《香港志》(包括《總述 大事記》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則向香港地方志中心回贈《江南通志》,而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亦向香港地方志中心送贈《南京通史》。 

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全程網上直播
(由左至右)江蘇方面,《浙江通志》副總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顏越虎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香港研究所所長孫揚博士、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通史》主編熊月之教授、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姜巧玲女士、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松平先生、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左健偉先生、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陳華先生、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范金民教授及《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南京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女士在「由痛徹肺腑到民族復興:《南京條約》與香港回歸」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上合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表示:「香港和江蘇省一直往來頻繁,淵源深遠,人緣相親,在多個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惠及兩地人民。我要感謝香港地方志中心連同江蘇省和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合辦這次活動,推動蘇港文化交流更上一層樓,我也期待兩地不斷深化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也要感謝香港地方志中心工作人員和專家學者們對編撰《香港志》以及推廣工作的不懈努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預錄視頻致辭。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費高雲先生表示:「這次《香港志》捐贈儀式,不僅是兩地方志事業的大事,也是蘇港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香港志》是首部以香港冠名的地方志書,它用真實、準確、全面、權威的史實,記述了香港發展的歷史變遷,記載了香港人自強不息的動人故事,記錄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豐富實踐,印證了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費高雲先生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費高雲先生預錄視頻致辭。

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松平先生認為:「面向未來,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於港澳工作的方針政策。立足蘇港兩地的特色優勢,深化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經貿、科技、人文、青少年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蘇港共同發展和繁榮,推動形成互利共贏、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江蘇省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松平先生
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松平先生致辭。

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先生表示,今天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不能忘記的日子,並希望透過是次活動擴大志書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歷史、南京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 

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先生
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先生致辭。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姜巧玲女士致辭時指出:「修志、修史,修的就是民心,修的就是未來,修的就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希望以這次《香港志》捐贈儀式為契機,開啟南京和香港兩地文化交流新領域,相互借鑒,彼此融合,把《香港志》編纂好的理念、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學習過來,也把南京編纂的社會主義新方志成果介紹過去,共同推進兩地方志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姜巧玲女士致辭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姜巧玲女士致辭。

2022年對香港和南京兩座城市別具意義,既是《南京條約》簽訂180年,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蘇港兩地學者專家冀通過是次研討會,激勵兩地民眾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在牢記曾經的苦難之餘,將歷史的教訓化作奮進的力量。 

范徐麗泰女士指出:「帝國主義的殘暴,對中國人的傷害,中國年輕人不可不知,不可忘記。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為了保障我們的親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以史為鑒,自強不息。我們更有責任用各種方式去引起青年人對國家近代史的認識,協助他們明白弱國無外交的事實,以及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可怕。」 

范徐麗泰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范徐麗泰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熊月之教授表示:「任何重大歷史事變的影響,都是錯綜複雜的。鴉片戰爭的發生,《南京條約》的簽訂,對於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復興,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香港割讓後,被港英政府殖民統治,但香港在近代中國的進步事業、革命運動與社會建設中,特別是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從未缺席。」 

熊月之教授
熊月之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李焯芬教授認為:「『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香港被迫脫離母體,是百年屈辱的開始。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為國家、為香港開創更睿智、更美好的未來。因此,蘇港在地方志領域的交流互鑒,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李焯芬教授
李焯芬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范金民教授表示:「香港割讓後,雖然被英國殖民政府佔據,但地位進入特殊時期。香港救亡圖存,從未缺席,是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發源地;新政協運動廣泛開展,是新中國打破西方封鎖的對外交流的視窗,香港愛國人士為新中國運送了大量禁運物資;香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與受惠者;回歸後,命運從此掌握在香港同胞自己手中,也掃清了施政的障礙,創造了良好的管治環境,開啟了良政善治的新篇章,香港進入了日益繁榮、更加美好的新階段。」 

范金民教授
范金民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劉蜀永教授認為:「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署具有雙重歷史作用。一方面中國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侵害,中國從此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這又是中國民族覺醒和民族復興的開端。列强憑藉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喚起了中國先進分子覺醒,促使他們努力探索社會變革和革命之路。19世紀在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之下,香港地區被外國侵佔。1997年在國家强大起來之後,香港順利回歸祖國。這有必然的歷史邏輯聯繫。」 

劉蜀永教授
劉蜀永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孫揚博士說:「講好『香港故事』,首先要把握五千年文明史、八十年近代史、一百年奮鬥史三個時間維度,把香港史納入國家歷史敘述框架中。其次應當認識到,香港不能自外於祖國,中國不能自外於世界,香港歷史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介面。再次應當闡明『國家好、香港好』的歷史邏輯,正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香港發展了自己、建設了國家、貢獻了世界。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實事求是,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歷史的深湛智慧,往往源於對坎坷往昔的不斷回望。惟有堅持實事求是,經歷了『共有歷史』的香港與祖國,方能一同走向更加寬廣的『共有未來』。」 

孫揚博士
孫揚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邱逸博士表示:「從《南京條約》到香港回歸這過程是疊加了皇朝中衰、三千年未有變局、新型態帝國入侵的諸多歷史問題,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最九死一生、最曲折跌宕的奮鬥史。這段時間是古老的農耕民族通過革命再生走向現代化歷程;其先抑後揚的經歷,表現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特質;《南京條約》代表的衰落碎裂有多悲慘,香港回歸代表的復興歸來就有多震撼。」 

邱逸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邱逸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蘇真女士說:「南京靜海寺紀念館作為南京條約議約舊址,見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也銘記着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島的傷痛,展館通過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和珍貴史料向觀眾全面深刻的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屈辱到自強的艱辛歷程。近年來,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與香港同胞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交流活動。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讓我們學歷史,思興衰,記住歷史不是記住仇恨,而是讓我們共同攜手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也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香港明天一定會更好!」 

蘇真女士
蘇真女士發表主題演講。

顏越虎教授表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千百年來,愛國主義一直是絕大多數香港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從每一個感人事例中,體現出的是他們深摯的愛國情懷,是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愛國主義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將永遠激勵香港民眾,永久照亮香港未來!」 

顏越虎教授
顏越虎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蘇港地方志互贈  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江南通志》始修於清雍正年間,歷經六年時間編纂修訂,並於乾隆元年付梓行世。《江南通志》時間橫跨周秦至乾隆年間,全書分為輿地、食貨、學校、武備、職官、選舉、人物、藝文、河渠、雜類等十志,涉及江南地區的自然、地理、政治、人物、宗教、文化、職業等各個方面,全書205卷,共計650餘萬字,堪稱江南地區的「百科全書」。《南京通史》由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編纂,以現行的行政建置南京市為基本地域範圍,按照歷史發展階段從史前文明一直貫通至21世紀初,合為八卷,總計約450萬字。《南京通史》是第一部反映南京全貌的地方通史著作,系統闡述了南京地區文明產生、演變、發展的歷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全面展示了南京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意義。 

《總述  大事記》是整部《香港志》的首冊,於2020年12月出版,記錄自上古至2017年間,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現狀,共6,500多條大事。2021年12月出版的《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是《香港志》首部專題志,上下兩冊逾百萬字回顧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至2017年間,40多年來兩地相互促進發展的過程,為了解和研究香港與內地互動合作,提供準確而全面的參考文獻。 

 

 


按此下載圖片

按此瀏覽傳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