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踏入初春,香港多處海岸出現俗稱「藍眼淚」的夜光藻紅潮蹤影,其中荃灣汀九海面如同「海上銀河」,浮現的大片藍光幻象十分震撼,連日來吸引不少攝影發燒友摸黑拍攝,亦有人走到西貢及大埔的海旁碰運氣,希望等待到「藍眼淚」的出現。

台灣馬祖的「藍眼淚現象」被CNN列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但原來美麗背後,暗藏污染真相。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資料,藍眼淚現象是由海洋裏的浮游生物夜光藻所造成,主要依存在含有大量浮游生物作食物來源的沿海口岸及河口附近。在40倍顯微鏡下觀察夜光藻,可見到牠們有一條小尾巴,並可走動,氣泡狀則有助漂浮到水面吸收陽光。夜光藻是一種粉紅色的藻類,當帶有紅色的藻類在日間聚集時,會使海水呈現粉紅色,這種現象被稱為「紅潮」。

藍眼淚的現象是由海洋裏的浮游生物夜光藻所造成。(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藍眼淚的現象是由海洋裏的浮游生物夜光藻所造成。(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發生紅潮的原因,可分為人為和自然因素,前者主要是人類將污水排到大海,未經處理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機物,向海裏的浮游提供過多養份,藻類大量繁殖,同時導致海水變色,形成紅潮。此外,一些自然因素如光照、水溫及水流等,也會促使紅潮的產生。夜光藻在晚上受到水流影響或海浪拍打等刺激時,便會發出藍光,這就是大眾爭相拍攝的「藍眼淚」。這些藍色螢光其實是夜光藻的防衛機制之一,保護自己免受其他浮游生物捕獵。

夜光藻在晚上受到水流影響或海浪拍打等刺激時,便會發出藍光。(圖片來源:香港教育城網站)
夜光藻在晚上受到水流影響或海浪拍打等刺激時,便會發出藍光。(圖片來源:香港教育城網站

雖然夜光藻本身並無毒素,但若夜光藻生長在合適的環境,例如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濃度上升時,牠便可以大量繁殖,其間會使水中的含氧量下降,其他海洋生物容易因缺氧而死亡;而當過多的夜光藻黏附於魚鰓,會令魚類窒息致死,魚類死後也會產生化學物質,影響其他生物,甚至破壞海水水質及危害海洋生態。《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了香港其中兩次紅潮事件,1982年3月,西貢牛尾海近大符角及垃圾洲海灣出現紅潮,約1.4噸養殖海魚受侵襲死亡,造成約10萬元經濟損失。1987年7月29日,西貢十四鄉的海魚養殖區遭紅潮侵襲,5,000擔活魚死亡,70戶漁民合共損失1,400萬元。

近日香港出現的「藍眼淚」引起市民好奇追訪,但亦有人撲空。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於2月17日公布,過去一周在香港水域發現了3宗紅潮,包括在深水灣泳灘及長洲東灣泳灘,以及藍巴勒海峽近海安路,3宗紅潮均已消退,暫無收到相關的魚類死亡報告。工作小組發言人指,3宗紅潮均由常見於香港水域及不含毒素的夜光藻組成。漁農自然護理署已提醒蘆荻灣、索罟灣、蒲台及長沙灣魚類養殖區魚戶留意魚排情況,並適時增氧。

 

 

 

上載日期:202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