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在香港大學後山一隅,有三幢歷史建築組成的建築群,這些小屋於1940年代甚至更早已經存在,近年成為推廣自然探索的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中心營運15年後,於今年3月10日起停止對外開放,讓歷史建築稍作休整,迎接未來活動。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載,1998年12月18日,龍虎山郊野公園被劃定為本港第二十三個郊野公園,面積只有47公頃,是全港最細小的郊野公園。公園位於西高山以北,旭龢道以南,東面以克頓道為界,南面為夏力道,西面及北面則以一條由水務署建造的暗渠為界,是過百種雀鳥及蝴蝶的棲息地。園內最大特色為建於1903年的二級歷史建築松林砲台及堡壘等軍事歷史遺跡。

龍虎山郊野公園最大特色是建於1903年的二級歷史建築松林砲台及堡壘。
龍虎山郊野公園最大特色是建於1903年的二級歷史建築松林砲台及堡壘。

而毗鄰龍虎山郊野公園、位於西半山旭龢道50號的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2008年4月16日開幕,是由環保署及香港大學合作成立的環境資源中心,供公眾免費參觀使用。設立目的是希望大眾藉著互動學習感受自然及建築環境,了解氣候變化與社會的關係,也認識龍虎山及西半山的生態物種及文物建築,中心透過推廣自然探索,建立與自然共融的社區,鼓勵公眾實踐永續生活。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是由環保署及香港大學合作成立的環境資源中心。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是由環保署及香港大學合作成立的環境資源中心。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周遭環境清幽,室外設有生態池,養殖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及植物,亦不時有藝術家以自然為題創作,將藝術品與環境融為一體,非常寫意。室內則設有展覽廳、資訊天地、活動室及專題圖書館等,除了介紹龍虎山的歷史、生態、地質及人文故事的恆常展覽外,亦會不定期舉辦主題展覽。教育中心亦曾舉辦不同類型的環保教育活動,如生態導賞團及創意工作坊等,讓公眾透過不同方式接觸大自然,深受歡迎。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周遭環境清幽,室外養殖了不同種類的植物。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周遭環境清幽,室外養殖了不同種類的植物。
不時有藝術家以自然為題創作,將藝術品與環境融為一體。
不時有藝術家以自然為題創作,將藝術品與環境融為一體。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建築群,是由兩幢小白屋及一幢紅磚小屋組成,其歷史可追溯至香港第一個儲水庫──薄扶林水塘的興建。1863年,薄扶林水塘落成;到了1890年,再建成旁邊的薄扶林濾水池及附屬平房,是濾水廠看守員與工人的宿舍。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的1891年地圖,可見到有四個長形濾水池,濾池的過濾介質以粗糙碎石、方形石塊、粗沙和幼沙分層組成。旁邊一棟黑色方形建築就是濾水池附屬平房(Bungalow),即今日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展覽廳位置。

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的1891年地圖,可見到有四個長形濾水池,旁邊一棟黑色方形建築就是濾水池附屬平房。(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的1891年地圖,可見到有四個長形濾水池,旁邊一棟黑色方形建築就是濾水池附屬平房。(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平房起源於印度,泛指英國人興建的單層居所,後來引進東南亞各地,來應對濕熱的氣候。平房以本地花崗石作基座,上面以磚塊建成,基座設有通風口,用來隔絕地上的濕氣和防範白蟻。主體部分的金字頂以中式雙筒雙瓦形式築砌,北和東立面的L形遊廊甚為罕見,用來遮蔭及降溫,室內則有兩個壁爐及煙囪供生火取暖。這種設計在其他前英國殖民地仍很常見,但香港卻碩果僅存。

估計攝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薄扶林濾水池及附屬平房。(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估計攝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薄扶林濾水池及附屬平房。(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平房特色包括整棟建築以石礎升高(綠色)及於屋外設迴廊(黃色),以隔絕地上濕氣、遮蔭和降溫。(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平房特色包括整棟建築以石礎升高(綠色)及於屋外設迴廊(黃色),以隔絕地上濕氣、遮蔭和降溫。(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當年平房的住客是看守員或巡查員,根據紀錄,首位派駐平房的看守員名叫Nund Singh,於1890年11月入住,負責守護水務設施,防止有人破壞設施、偷水或污染水源,年薪240港元。至於平房旁邊一棟較為簡陋、較細的房舍,估計是當年的苦力宿舍(Coolie Quarters)。離平房最遠、結構簡單的工人宿舍,估計是最後期加建。兩座工人宿舍比平房簡單和細小,均為單層金字頂建築,屋頂以中式雙筒雙瓦形式築砌,設有廚房和廁所。但兩者外牆飾面處理不同,使它們很容易被分辨出來;其中一座外牆髹上白漆,與平房的外牆顏色一致:另一座的外牆則為清水紅磚,採用荷蘭式築砌法。在1940年代或更早時期,中間的房舍曾經分成兩半,一牆伸延至花園盡頭,將白色平房及後期加建的紅磚宿舍分隔開。

紅磚宿舍屬後期加建的建築物。
紅磚宿舍屬後期加建的建築物。

在1980年代,平房改為一般政府宿舍,曾經在1988年至1996年入住的Stephanie Crockett是一名政府園景建築師,她親手打造出充滿東方風情的家居,亦非常好客,據說當時每個周末都有花園派對。而位於牆另一邊的紅磚宿舍,被間隔成兩間房,供不同人員居住。其中在1987年搬進來的李氏一家四口,李父是水務署職員,李家姊弟的童年便跟山和樹,還有山野小動物一起度過。據知李氏一家與鄰居Stephanie雖然言語不通,但也曾到過Stephanie的花園遊玩。到了2006年,平房的最後一名住客遷出。2008年,分隔白色平房及紅磚宿舍的牆被拆掉,三幢建築重聚,後來成了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至2009年,原為廚房及工人宿舍、現為活動室的白色平房,以及原為工人宿舍、現為職員辦公室的紅磚屋皆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翌年,展覽廳所在的平房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曾經在1988年至1996年入住的Stephanie Crockett(右三)是一名政府園景建築師。(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曾經在1988年至1996年入住的Stephanie Crockett(右三)是一名政府園景建築師。(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位於牆的另一邊的紅磚宿舍,1987年搬來李氏一家四口,李父是水務署職員,李家姊弟曾經到過Stephanie的花園遊玩。(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位於牆的另一邊的紅磚宿舍,1987年搬來李氏一家四口,李父是水務署職員,李家姊弟曾經到過Stephanie的花園遊玩。(圖片來源: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網站

2023年2月,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社交平台宣佈,同年3月10日起停止對外開放;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教育中心現階段無重啟計劃。雖然市民仍可以到龍虎山郊野公園郊遊,但133年歷史的英式小白屋暫時只能遠觀了。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2023年3月10日起停止對外開放。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2023年3月10日起停止對外開放。

 

 

 

上載日期:2023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