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中國的名稱,現存最早的實物證據,是3,000年前西周時代國寶級青銅器所載的何尊銘文「宅茲中國」。「中國」當時意指今日河南省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中國的英文名稱 China,約17世紀為西方人所使用,其源頭是印度古梵語 चीन(cīna),意指邊遠之地。中國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北,古時兩國僧人往來,取經或傳播佛法,也需要千辛萬苦克服交通的不便,中國對於印度來說自然屬於遠方之國。

另有學者指出,古希臘和羅馬稱絲為 Ser,Seres發音猶如「絲呀﹗」,就是「產絲之國」。另一個則是 Sinae,發音猶如「瓷呀﹗」,就是「產瓷之國」。因此,清朝以前,中國與西方最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物品就是絲綢和瓷器。不論陸路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為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服務,亦造就清中葉前,中國GDP長期位居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信心,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的支持。

1966年1月在香港出版的《錦繡中華》,是最早將中外海上通道稱為「陶瓷」之路的刊物。該刊物由1926年在上海創辦的《良友》畫報社印行,但因戰爭關係在1941年停刊。1954年8月15日,《良友》畫報在香港復刊。

絲綢是杭州的特產品,聞名於世。1922年,杭州都錦生絲織廠創立,主要生產絲織風景畫,並於1926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獲金獎,聲名鵲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地的絲綢產品仍輸出海外市場,為外國遊客所喜愛。都錦生絲織廠後來改稱中國杭州東方紅絲織廠,不但繼續生產西湖、北京萬壽山、頤和園、人民大會堂、南京長江大橋等大型絲織風景畫,亦編織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畫像。

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該絲織廠生產的「香港全景」絲織風景畫,可說是較少見的品種。它以1951年落成、位於中環的中國銀行大廈為中心,反映當時東至灣仔、西至上環的港島海傍面貌。中環海傍一帶的皇后行、聖佐治行、於仁行、皇帝行及第三代郵政總局等建築物清晰可見。這些建築物都在1970年代的中區重建計劃中,逐一拆卸,重建為現代甲級商廈及商場。因此,即使國家在1979年開始才展開與英國政府就香港問題的談判,但香港一早便出現在國家對外輸出的傳統絲織工藝品上。

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該絲織廠生產的「香港全景」絲織風景畫
中國杭州東方紅絲織廠於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生產的「香港全景」絲織風景畫。
香港全景圖正中央是1951年落成、樓高約72.74米的中國銀行大廈,在1957年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
香港全景圖正中央是1951年落成、樓高約72.74米的中國銀行大廈,在1957年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
香港全景圖上最左方有「中國杭州東方紅絲織廠」的字樣,背景是灣仔海旁,山腰的寶雲道清晰可見。
香港全景圖上最左方有「中國杭州東方紅絲織廠」的字樣,背景是灣仔海旁,山腰的寶雲道清晰可見。

 

 

 

作者:蔡思行(執行總編輯)
上載日期: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