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籤

Article

近日銅鑼灣避風塘出現多個新景點,包括90米無欄杆「海岸堤階」、避風塘小食亭、人力車,還有假日限定本地特色美食市集,更重現3艘懷舊小電船「嘩啦嘩啦」供遊人乘搭,沿途欣賞維港景致,並可參觀水上三角天后廟及怡和午炮,原來這是海濱事務委員會向公眾開放的銅鑼灣全新「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市民只要在網上或即場報名付費,便能參加歷時45分鐘的「Walla Walla嘩啦嘩啦歷史文化遊」導賞團。 

海濱事務委員會近月開放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沿途有懷舊人力車供遊人拍照之用。
海濱事務委員會近月開放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沿途有懷舊人力車供遊人拍照之用。
銅鑼灣全新「活力避風塘主題區」亦提供假日限定本地特色美食市集。 
銅鑼灣全新「活力避風塘主題區」亦提供假日限定本地特色美食市集。 

新一代未必知道嘩啦嘩啦的歷史,它是一種以引擎發動的電船,早於二十世紀初已經出現,在海底隧道尚未通車前,曾經是橫渡維港來往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主要海上交通工具。嘩啦嘩啦又被稱為電船仔或水上的士,由於其發動機運轉及推進器拍打水面時,會發出嘩啦嘩啦的噪音,因而得名,外國人則稱呼作「Walla-Walla」。嘩啦嘩啦體積細小,沒有甲板,馬力亦只介乎10至20匹之間,速度緩慢,能夠在內港通行,但設計難抵風浪。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是嘩啦嘩啦最盛行的時候,高峰期有多達200艘在香港水域航行,但後來已被其他海上交通工具取代。 

嘩啦嘩啦又被稱為電船仔或水上的士,體積細小,速度緩慢,能夠在內港通行。(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嘩啦嘩啦又被稱為電船仔或水上的士,體積細小,速度緩慢,能夠在內港通行。(圖片來源:《工商晚報》) 

現時在「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駕駛嘩啦嘩啦的船家Michael Kwan指,當年接載過海人士的繁忙時段集中在清晨及傍晚,而嘩啦嘩啦票價浮動,1950年代中期平均每人5角一程,但遇上天氣不穩或外地人,可收取20元一程,以當時巴士車費僅1毫至2毫來說,20元一程「嘩啦嘩啦」可算是「劏價」。

在「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駕駛嘩啦嘩啦的船家Michael Kwan指,當年嘩啦嘩啦的票價浮動。
在「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駕駛嘩啦嘩啦的船家Michael Kwan指,當年嘩啦嘩啦的票價浮動。 

香港早年有不少水上人,起居生活及工作都在船上,需靠嘩啦嘩啦補給日用品及食物,如同一間小型雜貨店,「直接向嘩啦嘩啦招手,說我要多少斤米、多少鹽」。Michael笑言,以前很多人都會到銅鑼灣避風塘吃宵夜,店家會租用嘩啦嘩啦出海,向艇戶及岸邊人士兜售食物如艇仔粥、炒粉麵等,好不熱鬧。 

Michael表示,早年香港的報館全位於港島,故嘩啦嘩啦另一重任是協助運送印好的報紙。退休新聞工作者李炳森在〈香港留聲〉口述歷史中提到,凌晨4、5時全港報紙會運到利源東街、利源西街發行,再經嘩啦嘩啦運送到九龍及新界,他透露遇上海上突發事故,記者亦會乘坐嘩啦嘩啦出海採訪。
 
乘搭嘩啦嘩啦時,會經過不少住家艇,雖然很多艇戶早已「上岸」,但空閒時還是喜歡坐在艇上享受清風。70多歲的玲姐,五代均是水上人,笑指一家人天天吃飯都有鹹魚,自小在艇中生活的她,培養出獨立的個性,即使面對八號以上的颱風也絕無畏懼,「溫黛、瑪麗(颱風)來襲,我們只得幾歲,也是留在艇上待風暴過去,天生天養!」Michael指,1950年代出生的水上人,女士大多都目不識丁,「她們困在艇上替父母工作,沒機會上岸求學,漁民為了生計犧牲了很多。水上人的生活很枯燥,有收音機聽已是很不錯的娛樂了。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品性也很純良。」玲姐雖然未曾上學,但逆境中成長也練成不少生活智慧,養活自己和家人。 

乘搭嘩啦嘩啦時,會經過不少住家艇,雖然很多艇戶早已「上岸」,但空閒時還是喜歡坐在艇上享受清風。
乘搭嘩啦嘩啦時,會經過不少住家艇,雖然很多艇戶早已「上岸」,但空閒時還是喜歡坐在艇上享受清風。 
70多歲的玲姐,五代均是水上人,笑指一家人天天吃飯都有鹹魚。
70多歲的玲姐,五代均是水上人,笑指一家人天天吃飯都有鹹魚。 

避風塘內還有一個地標,船身紅彤彤,彩旗隨風飄揚,是有近70年歷史的水上三角天后廟。水上三角天后廟是全港唯一一艘水上廟船,經常在銅鑼灣及香港仔避風塘逗留,如要上廟參拜,必須先乘出租小船到達。每逢初一、十五、天后誕及農曆新年等,都有不少水上人或船家特意前來參拜,祈求親友身體安康,後來也吸引了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近年水上三角天后廟成功爭取在附近空置的沙灘建廟,方便善信參拜。 

避風塘內還有一個地標,船身紅彤彤,彩旗隨風飄揚,是有近70年歷史的水上三角天后廟。 
避風塘內還有一個地標,船身紅彤彤,彩旗隨風飄揚,是有近70年歷史的水上三角天后廟。 
如要上廟參拜,必須先乘出租小船到達。 
如要上廟參拜,必須先乘出租小船到達。 

嘩啦嘩啦導賞團亦會途經位於避風塘岸邊的怡和午炮,Michael指,炮台由英資怡和洋行擁有,已有逾百年歷史,每日香港時間中午12時便會鳴放禮炮,作報時之用,「聖誕、新年的時候也會鳴炮,這個炮台絕對是香港的歷史之一。」銅鑼灣避風塘更停泊了著名的「鴨靈號」,是香港唯一仍在海上航行的中式古董帆船,Michael指,1950年代避風塘不像現時泊滿遊艇,「全部都是需要扯帆的帆船」。鴨靈號原為漁民所擁有,後來被英國商人及熱心人士收購,合計在海上航行超過60年,經修復後保存古色古香的面貌,目前每晚均會在維港啟航,成為香港獨特的風景,不少以維港作背景的相片或明信片,都可見到鴨靈號的蹤影。 

避風塘岸邊的怡和炮台由英資怡和洋行擁有,每日香港時間中午12時均會鳴放禮炮。
避風塘岸邊的怡和炮台由英資怡和洋行擁有,每日香港時間中午12時均會鳴放禮炮。
鴨靈號曾在海上航行超過60年,經修復後保存古色古香的面貌,目前每晚均會在維港航行。
鴨靈號曾在海上航行超過60年,經修復後保存古色古香的面貌,目前每晚均會在維港航行。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中提到,1972年8月2日,紅磡海底隧道通車,多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隨即投入服務,令市民使用海上交通工具橫渡維港的需求大幅下降,嘩啦嘩啦逐漸走向式微。嘩啦嘩啦在1990年代尚餘90多艘,現時已絕跡,Michael指嘩啦嘩啦現時已停止運作,在海上提供接駁服務的只剩下街渡。 

嘩啦嘩啦現時已停止運作,在海上提供接駁服務的只剩下街渡。 
嘩啦嘩啦現時已停止運作,在海上提供接駁服務的只剩下街渡。 

「我一直從事與海有關的工作,老實說很開心。」60多歲的Michael早年上岸生活,但跟隨水上人父親投身行船行業,往外闖了3年,儲了點錢,便留在英國讀書,更在當地一直考牌考至船長級別。回港後他加入噴射飛行(TurboJET)客運渡輪服務公司,直至退休轉為在香港航海學校授課,向年輕人分享船上工作的經驗,也來到「Walla Walla嘩啦嘩啦歷史文化遊」導賞團擔任義工船家,向公眾講解歷史,一生離不開航海工作。「很少人會接觸這一個行業,但只要入行後捱到三至四年,人工算很不錯。航海不需要大專學歷,只要考到一級船長牌照,月薪可達5萬元以上。」他寄語年輕人行行出狀元,如對海上工作有興趣,應勇敢嘗試投身航海行業。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