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優質城市是人與自然的共融

人與大自然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不解之緣。接近大自然,可以改善人的身體,令人在身心兩方面都得到益處。

在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建築和道路密度都超高的城市,應如何做好可持續綠化工作呢?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便是植樹。將大自然的因素移入市區中,讓人們可以和大自然共同呼吸、共同生活。

在高密度城市進行綠化,最重要的是掌握種植方法。例如,如果道路狹窄,就不應選擇種植榕樹、影樹這樣寬闊的樹木——這是城市綠化基本的一項原則。緊湊型城市的狹窄種植空間可以容納柱狀樹木,我們應該做一個好的「媒人」,在種植位置與選種之間做出優質的配合。
 

狹窄空間的困局  參考世界其他城市

香港市區建成區地方狹窄,土地資源十分匱乏。然而極狹窄的巷道,在國際上亦有成功的綠化案例——例如巴塞隆拿及東京,就算小巷裡不能種樹,也可以種植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一樣可以起到綠化效果。「綠化」的觀念不宜太狹隘,而應該是多元靈活變通的。

新加坡以前也像香港一樣,街道狹窄,樓房緊貼路邊而建,做綠化不容易。但是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在城市重建時下了很大的決心:樓房在重建時盡可能都要後移,騰出越來越多的綠化空間,令今天的新加坡變成了優質的高密度「花園城市」;而今後的目標,更是精益求精要發展「花園中的城市」。

香港嘗試在商業區進行綠化時,時常面臨很大的困難,例如路邊的商戶抗議樹木阻擋門口的招牌和人流。然而一些其他城市,卻能在商業和綠化之間達到很好的平衡:例如巴塞隆拿和法蘭克福,商業區步行街都是種滿樹的;三藩市、蘇黎世和首爾等地亦然。這些城市都值得香港借鑒。
 

法蘭克福在商業和綠化之間達到很好的平衡,商業區步行街是種滿樹的。(詹志勇教授提供)
法蘭克福在商業和綠化之間達到很好的平衡,商業區步行街是種滿樹的。(詹志勇教授提供)


「綠道」與「藍道」結合

新加坡的「綠道」(greenway) 是一個很好的多元化綠化的例子。所謂「綠道」是指一個嵌入市區走廊形式的長條形花園,除了樹木,亦有草地、灌木、開花植物等。行人步行其中,無需踏足馬路,避免吸入廢氣,一路上都有植物的陪伴,洋溢著宜人的風景,新鮮的空氣。「綠道」其實在香港也有實踐的可能,因為香港很多馬路行車不多,所以無需預留太多行車的支路,可以適當地行人化,提供精美的景觀園藝設計,修建綠道。

除了「綠道」,還有一種「藍道」(blueway),即河流和毗鄰的河岸帶。如果一個城市有河流流經市區,應該盡量利用它來營造景觀,發展為戶外康樂休閒場地。香港的市區並非沒有河道,只是被掩蓋在地下了:例如 100年前鵝頸橋的「鵝澗榕蔭」曾是「香港八景」之一,推動了旅遊發展,很多人前去一睹美景;然而現在已經深埋鵝頸橋底,不復存在了。

「綠道」和「藍道」亦可以相結合。在河道的兩旁種植「綠道」,便是優質的綠藍混合化(hybrid green-cum-blue way)。首爾的清溪川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河道已在之前的修建中被覆蓋了,還可以在市區重建時拆走上蓋,重新露出河流。河道旁的綠化,宜用生態學而非工程學的觀念來設計,呈現陸生和水生植物天然生長的狀態,創造河流和河岸生態系統。
 

首爾的清溪川是優質的「綠道」和「藍道」相結合的例子。(詹志勇教授提供)
首爾的清溪川是優質的「綠道」和「藍道」相結合的例子。(詹志勇教授提供)


城市處處皆可綠化

不僅路旁、河道,其實城市中處處皆可綠化。配合海邊的環境,可以修建海濱長廊,將綠化和商業因素相結合。例如東京的台場區,海邊不僅有人造沙灘、草地、樹木等,還修築了幾個人工島,環境優美,很多人坐船去玩。而香港,在內港填海通常是不批准的;但如果填海的目的是改善環境,提供高品質的戶外休閒設施,則又未嘗不可考慮。

許多建築物旁邊為消防車、救護車而鋪設的緊急通道,通常是混凝土材料密封。然而險情甚少發生,大量原本可以綠化的道路卻常年覆蓋著不透水且無生命的鋪路。為了讓寶貴的土地資源物盡其用,新加坡就將緊急通道種上草坪及植物,亦有辦法在險情發生時讓消防車、救護車安全駛入、正常運作。如果香港能夠效仿,就能快速有效地增加市區綠地覆蓋。

提到屋頂綠化,很多人先入為主地誤解或抗拒,認為技術上難以實施,又擔心有壓塌樓房、漏水、滋生蚊蟲螞蟻等問題。大阪八幡屋公園室內運動場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運動場上方修建了跨度達120米的屋頂,屋頂上就是綠化後漂亮的花園。如果規劃、護理得當,屋頂綠化完全可以廣泛地實施,而且可以優化城市空間的利用,彌補地面綠地的短缺。

此外還有電車軌綠化、空閑地盤綠化、路邊泊車位間空隙的綠化、樓宇外墻的垂直綠化……甚至一些自然光線足夠的室內空間都是可以植樹的。城市綠化可以豐富多樣,政府應在多個部門之間充分溝通,克服身心及制度障礙,採用創新的景觀規劃和城市綠化策略。
 

詹志勇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續綠化_1322x821_0
大阪八幡屋公園室內運動場,上方修建了跨度達120米的屋頂,以植被覆蓋。(詹志勇教授提供)


城市規劃要有遠見

從新加坡機場通往市區的East Coast Parkway,是全世界最優質的綠化高速公路,路兩旁種滿了高大健碩的雨豆樹,綠意盎然,樹蔭遮天,非常美觀壯麗。這條路從設計的最初,就已經在馬路兩邊和中間預留了很寬闊的植樹帶,並用優質的土壤替換了原地劣質的物料,培育健康及壯實的連綿大道樹帶。

一個城市如果有樹林,是非常寶貴的,能在城市中的樹林散步,格外心曠神怡。所以,有些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特別將優質的原生林保留下來,例如巴黎、大阪、柏林、布魯塞爾等。香港原本在市區的邊緣亦有一些「綠色手指」伸向市區中心,但是從六十年代之後,這些「手指」漸漸全部被「斬斷」,現在僅剩灣仔船街一段很短的「綠色手指」還保留著,但相信很快也會消失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香港的車輛天橋底通常較昏暗,不宜種植植物,也沒有清晰的規劃如何利用橋底空間。而新加坡在修築天橋時,如果橋面比較寬闊,通常會在天橋中間位置預留足夠長帶狀空隙,讓陽光可以照射到橋下,促進天橋底的植物生長。這樣,橋底便有漂亮的植被覆蓋了。

這些都是城市規劃理念上的不同。了解其他城市綠化成功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借鑒參考,優化香港的城市規劃和綠化工程。
 

新加坡的East Coast Parkway是全世界最優質的綠化高速公路,路兩旁種滿了高大健碩的雨豆樹,綠意盎然,樹蔭遮天,非常美觀壯麗。(詹志勇教授提供)
新加坡的East Coast Parkway是全世界最優質的綠化高速公路,路兩旁種滿了高大健碩的雨豆樹,綠意盎然,樹蔭遮天,非常美觀壯麗。(詹志勇教授提供)


香港應發展優質的園藝技能及工業

唐代著名文学家及思想家柳宗元(773 - 819 CE),曾在其《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寫道:「……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千多年前的文學家,不具備如今系統的科學知識,但他具有傑出的分析能力,細密觀察,明察秋毫並邏輯推論,提出要順應樹木的天性,讓樹根舒展分散出去,給它足夠的泥土和空間來生長,這正是種樹的秘訣。傳統智慧值得我們的學習和反思。

如今的香港,應當怎樣發展優質的園藝技能及工業呢?一來是要培訓專業人才,掌握科學知識。二來是要提高園藝從業者的薪金水平和社會地位,吸引有能力的人士加入行業。三來政府、商界、市民必須同心協力一起提升高密度城市綠化理念,配合行動起來。第四是城市建設要有長遠的規劃。這樣才能將香港的綠化工作提升至世界級水平。

 

(本文為2013年11月30日環護教育基金會主辦的「連線香港 同心護樹」講座內容撮要。)

 

 

講者:詹志勇(香港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 ‒ 地理及環境科學)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