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原屬華南地區廣東版圖,香港開埠之前,華南地區內之文化中心為廣州。廣州自2000多年前建城以來,為歷代之郡治、州治及府治之所在地。公元前214年, 秦在番山及禺山上建築城垣,稱「番禺」,三國東吳黃武五年(226)置廣州。廣州又稱羊城、穗城:相傳古時,有五位仙人,穿五彩衣,騎五色羊,降臨廣州,把一莖六出之谷穗贈給當地居民,並祝願該地永無饑荒,隨後仙人騰空而去,五羊則化為石,永留人間,此羊城、穗城得名之由來。 

香港文化與廣州等地之嶺南文化一脈相承,皆使用粵語(廣州話)為主要語言,廣州方言歌稱粵謳,廣州戲劇稱粵劇,廣州音樂稱粵曲,廣州菜稱粵菜。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圍頭人、客家人及水上人皆已有少量聚居於今天之香港境內,內中水上人更是自遠古時,已在珠三角一帶生活之古南越人(傳說中還有泉先、遊艇子、白水郎、盧亭)之後代,當中圍頭人之圍頭話及水上人之水上人話(蜑家話),皆為粵語分支。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西方文化開始傳入香港,之後百多年間,中西文化在香港不斷發展,並相互影響及融合,慢慢形成中西合璧之香港文化。不少中國民間風俗,如飄色巡遊、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在華人社會中仍舊無間斷地傳承及發展。涼茶、粵劇、飲早茶等文化,亦仍十分興旺。而賽馬、足球等西方文化,亦漸漸在華人社會中普及發展。香港飲食文化也揉合中菜(如粵菜及客家菜)及西餐,加上多國菜式均可在香港找到,因此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當中以茶餐廳及大牌檔為地道飲食文化之代表。此等文化,對廣州亦產生影響。

廣州與香港同是近代中國革命之策源地,辛亥革命時期之黃花崗起義,以及廣州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皆在廣州發生,延伸出黃花崗、黃埔軍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山紀念堂等歷史意義點。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香港起後勤支援作用:自1897年起,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海外聯絡同道,策劃革命。1899年命陳少白於香港創立《中國日報》,1900年惠州三洲田之役、1903年大明順天國起義、1907年潮州起義、及1911年黃花崗之役,皆革命黨人士於香港境內籌備策劃。每當革命行動失敗,失敗之黨員多退入香港藏匿養傷。

1907年,孫先生兄長孫眉與母楊太夫人等,遷居香港九龍牛池灣,租屋以居。1910年,楊太夫人在牛池灣去世,時孫先生流亡海外,未能回港奔喪,喪事由同盟會會員經辦,墓位新界蠔涌飛鵝山百花林,墓碑題「香邑孫門楊氏太君墓」。該墓經多次重修,今仍存。同年,李紀堂於香港新界青山白角,闢青山農場,用以安頓革命行動失敗、撤退藏匿養傷之黨員,經理鄧蔭南於稔灣良雀坑口,置大廠及碉樓,經營榨糖及舂米,以之接濟起義黨員。此等重大歷史事件形成中山史蹟徑、楊太夫人墓、青山農場及稔灣大廠等歷史意義點。

青山農場內革命遺址:紅樓。(圖片由作者提供)
青山農場內革命遺址:紅樓。(圖片由作者提供)
稔灣革命遺址:大廠碉樓。(圖片由作者提供)
稔灣革命遺址:大廠碉樓。(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蕭國健博士(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教授兼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撰文日期:202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