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1925年6月,在共產黨人發動下,爆發了省港大罷工。在省港大罷工的有力推動下,掀起了黃埔闢港高潮。當時許多人都將黃埔建港與北伐戰爭相提並論,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兩件大事。黃埔深水灣位於廣州市東南側,地當珠江前後航線及東江匯合之處,是一處良好的天然港灣。自古以來,黃埔即為廣州的外港,具有港口發展的十分優越的地理條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因此,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制定《建國方略》的「實業計劃」中,提出在黃埔建設「南方大港」,以恢復廣州外貿的重要地位。由於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這一建設宏圖舉步維艱。

中國共產黨和廣州國民政府都積極支持在黃埔築「南方大港」。在省港罷工委員會倡議下,1925年召開了籌設「中華各界開闢黃埔商埠促進會」的會議,與會有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兩地罷工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廣東省建設廳、廣州總商會、廣州農民協會、香港全港工團罷工委員會、廣州國民黨南洋總支部等各社團代表。大會議決組織「中華各界開闢黃埔商埠促進會」,為建築「南方大港」作宣傳鼓勵及募集基金,推選省港罷工委員會領導人蘇兆征、廣東省建設廳廳長孫科等人為促進會負責人。1926年2 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指派建設、財政、農工、實業和廣州市政五廳廳長組成黃埔開港計劃委員會,與促進會協調配合。當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為支持罷工工人,決定以工代賑,籌建東山至黃埔的公路。省港罷工委員會成立「築路委員會」,將3000名罷工工人編成18個施工隊開赴築路現場,分段施工。僅一個月時間,建成從黃埔通往廣州市區長十余公里的公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路命名為「中山公路」。這是全國首條以孫中山命名的道路。

中山公路東起黃埔港,西至冼村與黃埔大道相交,長約13公里,寬11米,瀝青路面。中山公路的建成,改善了黃埔港港口與廣州市區的交通條件,汽車可以直接往返于黃埔與廣州市區之間。1987年擴建為48米寬的混凝土路,更名「中山大道」。中山大道位於廣州城區東部,西接天河路,東連黃埔東路,橫跨天河、黃埔二區,全長14.8公里,是廣州中心城區連接黃埔港及廣深公路東西走向的交通幹道,多路公共汽車經此。2010年2月,在中山大道全線、天河路及黃埔東路建設的廣州首條城市快速公交試驗線(BRT)開通。交通日益繁忙的中山大道,是銘刻著省港大罷工工人開闢中山公路為廣州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作出歷史貢獻的大地豐碑。

廣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試驗線,2010年2月10日開通試運營,該BRT試驗線,西起廣州天河區廣州大道,沿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東路,東至蘿崗區開發大道,設計全長22.9公里。
廣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試驗線,2010年2月10日開通試運營,該BRT試驗線,西起廣州天河區廣州大道,沿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東路,東至蘿崗區開發大道,設計全長22.9公里。(圖片來源:中新社)

 

 

 

作者:陳澤泓(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史學術委員會主任)
撰文日期:202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