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021年12月10日,香港】香港地方志中心首次參與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之「學與教博覧2021」,於12月8日至10日展覽期間,透過專題展板、互動展示和三場學者分享講座,鼓勵校長和教師將《香港志》豐富的內容融入教材,以加強中小學生對香港歷史的正確認識,發揮志書的「育人」功能。

展覽期間,9位重量級嘉賓聚首一堂開辦三場講座,與校長、老師、教育界人士深入探討歷史、政治、科學及人文在教育中的應用。議題發人深省,現場座無虛席,觀眾踴躍互動。講座更以網上直播形式分享給更多師生及業界人士學習、交流。

第一場講座以「科學與人文教育 - 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培育」為主題,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嶺南大學榮休校長、《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陳坤耀教授及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黃玉山教授對談,分享科學精神的價值及人文素質的培育;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梁操雅博士擔任主持,分享科學與人文教育的實踐與出路。陳坤耀教授指出,人文素養的核心是「顧己及人」,而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培養形成觀點(perspective)和互動交流(interaction)的能力。黃玉山教授指出,科學教育的實質是培養探究真理的精神、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梁操雅博士補充道,教育工作者對人文及科學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點,是比「教育」和「知識」本身更重要的能力。

重溫直播:

 

第二場講座聚焦「政治與教育 - 法治與管治的再思考」,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弘毅教授及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香港教育大學前身香港教育學院前校長張炳良教授主講, 資深傳媒人、《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陳景祥先生主持。三位都肯定了編史修志對於鑒古知今的重要性。張炳良教授指出,香港在回歸前面對「內事外辦」的處境,而管制方式是「活」的,要達至良政善治,應該走出過去,開拓新的眼界。陳弘毅教授指出,近年來政府開始推動基本法、憲法、國安法的教育,以此為基礎,學生和社會還需全面、整體了解香港法律制度,並與時事和政治相結合。

陳景祥先生和現場觀眾則關注香港法治精神如何在時代變遷之下維持不變,以及如何有效推動中小學法律教育的議題。

重溫直播:

 

第三場講座圍繞「歷史與教育 -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的角色」,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教授與《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主編劉佩瓊教授主講,分別講述從維新到辛亥革命時期香港與近代中國的歷史,以及香港經濟特徵及發展前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鄭宏泰博士作為主持。丁新豹教授以歷史名人串聯香港近代史對中國近代史的參與和影響。劉佩瓊教授強調香港經濟發展的條件必需開放,把握機遇、背靠祖國、放眼世界。鄭宏泰博士提出香港中介角色轉型後如何繼續發揮優勢的問題。嘉賓與現場教育界人士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香港與祖國的關係,三位認為應該求同存異,檢討過去,放眼未來,自強不息。

重溫直播:

活動現場派發由「一院一社一中心」共同製作的《十分鐘  通古今——人文學與教資源500篇》小冊子,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幫助教師及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此外,中心編制《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教學資料小冊子,以志書中的豐富史料,配合教學大綱,展示《香港志》作為教學資源的可行性。

教學資料小冊子
按此閲讀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教學資料小冊子

 

《十分鐘‧通古今——人文學與教資源500篇》
按此閲讀《十分鐘‧通古今——人文學與教資源500篇》小冊子

 

香港地方志中心首次參與「學與教博覧2021」,向教育界人士推廣《香港志》作為教學材料的可行性。三場講座反響熱烈,座無虛席。
香港地方志中心首次參與「學與教博覧2021」,向教育界人士推廣《香港志》作為教學材料的可行性。三場講座反響熱烈,座無虛席。
(左起)黃玉山教授、陳坤耀教授、梁操雅博士主講「科學與人文教育 - 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培育」。
(左起)黃玉山教授、陳坤耀教授、梁操雅博士主講「科學與人文教育 - 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培育」。
(左起)陳弘毅教授、張炳良教授、陳景祥先生主講「政治與教育 - 法治與管治的再思考」。
(左起)陳弘毅教授、張炳良教授、陳景祥先生主講「政治與教育 - 法治與管治的再思考」。
(左起)丁新豹教授、劉佩瓊教授、鄭宏泰博士主講「歷史與教育 -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的角色」。
(左起)丁新豹教授、劉佩瓊教授、鄭宏泰博士主講「歷史與教育 -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的角色」。
嘉賓與現場教育界人士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香港與祖國的關係,三位認為應該求同存異,檢討過去,放眼未來,自強不息。
嘉賓與現場教育界人士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香港與祖國的關係,三位認為應該求同存異,檢討過去,放眼未來,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