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香港志 學者編纂 確保學術權威

 

編纂《香港志》,涉及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是一項艱巨浩瀚的文化工程,不僅備受社會關注,學術界也責無旁貸,視之為光榮的使命。

《香港志》力邀各領域的28位重量級專家學者組成編審委員會,為志書的編纂質量把關。此外,中心亦廣邀各界學術權威,參與編纂、訪問、諮詢等環節,力求令《香港志》的質量及認受性獲得多重保證,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資產。 


學者雲集 無償奉獻

《香港志》工程啟動之後,獲得學者及專家的廣泛參與和鼎力支持。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的帶領下,中心雲集28位學術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學者組成編審委員會。此外,中心還邀請八大院校的學者專家協助,同時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及力量,確保《香港志》學術的水平。目前,共有逾100位教授專家參與研撰及編審工作,還有一眾權威學者擔任主編或獨立審閱員。
 

中心雲集28位學術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學者組成編審委員會。
中心雲集28位學術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學者組成編審委員會。


在編修過程中,為集思廣益,並保證資料的準確,中心不時諮詢從歷史學家至政府部門等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在編纂《總述 大事記》和《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期間,中心便諮詢了近 200 位專家學者的意見。《香港志》的諮詢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及正面迴響。

編審委員會成員以及參與修志的很多專家學者,都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義務參與修志工作,無償奉獻。他們懷抱着熱忱和使命感,以學者的擔當,義不容辭地承擔歷史責任,為學界和社會貢獻一份力量,為香港留下全面系統客觀的記載。


編審流程 層層把關

志書以內容全面、系統、準確、客觀為特點。為確保《香港志》的質量,香港地方志中心自成立以來,逐步建立了以規劃、資料蒐集、編修、評審、出版審核等五個階段為主的質量保證程序。

修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確保志書內容既達致較高的學術水平,又符合傳統的志書規範。因此從編寫《香港志》的總編目、凡例和編纂手冊,到志書內容的諮詢,再到稿件審閱、卷目外發等,編審委員會都參與其中,再加上中心內部層層審閱,以及出版社的三審三校,從不同層面為《香港志》的內容把關。

為達至內容嚴謹、述而不論,並確保資料完整和準確,編纂過程首要通過蒐、撰、編、統、審、核、定七個程序;再通過責任編輯「內審」,專家「外審」認證,最後亦須經過編審委員會的審閱和批核,再呈交中心理事會通過,才能付梓出版。中心對《香港志》具有全權的編輯自主,絕不會因為個別機構或人士的意見而影響《香港志》的內容。
 

博採眾長 內外合一

籌備《香港志》編纂工作之初,編審委員多次與內地專家學者及地方志辦公室交流,又邀請專家學者主持工作坊,分享撰寫志書的經驗及關注要點等。 
 

編審委員多次與內地專家學者及地方志辦公室交流,又邀請專家學者主持工作坊,分享撰寫志書的經驗及關注要點等。
編審委員多次與內地專家學者及地方志辦公室交流,又邀請專家學者主持工作坊,分享撰寫志書的經驗及關注要點等。


中心採用「內外合一」的策略,中心內部的編輯團隊負責其中 37 卷的編纂工作,另外 29 卷將會外發給著名歷史學家、大學教授等專家協助編纂。每一卷都會設有一位或以上學者作為主編,並設有獨立的評審專員作為第三方監查,以博採眾長,保證學術水平。

薪火相傳 培育後學

編纂團隊採取以老帶青策略,引入資歷豐厚學者專家,聯同一群熱情和具有使命感的青年歷史學者,合力推動編修工作。其目的是發揮「交棒」作用,讓資深學者可以在編纂過程中發揮示範作用,將經驗傳授予年輕後學,從而培養出新一代的香港歷史研究中堅分子。

此舉有助香港孕育及儲備一批有志於本港歷史文化事業的人才,並慢慢建立歷史研究的風氣,確立規範,達致薪火相傳的作用。 

 

 

 

上載日期: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