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香港由今年的4月22日起,開始實施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大力推動「走塑」文化。新規定下,食肆外賣不再供應發泡膠餐具及即棄塑膠餐具,而膠柄棉花棒、雨傘膠袋、螢光棒、派對帽等亦不可在市場上銷售。

新規定實施下,香港食肆堂食時不會再供應發泡膠餐具及任何即棄塑膠餐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規定實施下,香港食肆堂食時不會再供應發泡膠餐具及任何即棄塑膠餐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要由一座油井說起。1969年1月,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鄰近外海的一座聯合國油井發生爆炸,逾300萬加侖(即約1135.59萬公升)的油外洩,導致1萬多隻海鳥、海豚及海獅等生物喪生,長達56公里的海灘受到嚴重污染,引發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時任威斯康辛州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非常關注環境惡化議題,並受當時的學生反戰活動啟發,希望透過巡迴演講,令大眾關注空氣污染及水污染等問題。

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非常關注環境惡化議題,直至晚年仍致力透過演講為環保議題發聲。(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非常關注環境惡化議題,直至晚年仍致力透過演講為環保議題發聲。(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蓋洛德‧尼爾森招募了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組織校園活動,又提出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基層運動,並不斷擴散到其他組織、宗教團體等,引起大眾對環保議題的關注,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屆世界地球日。翌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共有逾2,000萬人參與遊行,訴求包括石油外洩、野生動物滅絕及打造永續環境等,佔全美總人口達10%,是場大規模的環境保護運動。這場運動也推動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並促進多項環境保護法案的通過,甚至推動1972年聯合國首次召開人類環境會議。

1990年,「世界地球日」的影響力擴散全球,當中包括香港。《香港志: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記載,自1990年起,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是香港政府推動的環境教育之一,本地綠色團體、私人機構和政府部門都會一同響應關注地球環境。參與團體透過舉辦座談會、巡迴展覽、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提高市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鼓勵市民過綠色低碳生活。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為了響應主題,香港政府亦於這一日開始實施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塑膠難以分解,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帶來嚴重影響,很多國家和城市都從即棄塑膠入手管制,逐步減少製造塑膠垃圾。

2024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4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讓香港業界順利過渡,環保署會採取循序漸進的執行模式,派員巡視2萬間餐飲食肆及2萬間零售店和酒店賓館,提供宣傳教育,協助企業符合新法例的規定,而在6個月過渡期內,署方人員不會對違規業務進行執法。謝展寰表示,留意到有食肆選擇向客人免費提供非塑膠即棄餐具,或根據商業考慮收取非塑膠餐具包費用,他呼籲市民習慣自備餐具,實行源頭減廢。

新規定實施下,食肆外賣不會再供應發泡膠餐具及即棄餐具,但仍可提供即棄膠食物容器/蓋。(圖片來源:公民教育委員會Facebook專頁)
新規定實施下,食肆外賣不會再供應發泡膠餐具及即棄餐具,但仍可提供即棄膠食物容器/蓋。(圖片來源:公民教育委員會Facebook專頁

 

 

 

(主圖來源:Shutterstock) 

上載日期:2024年4月15日